不卷了,这届年轻人开始“邮”点东西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5487865785

在氤氲的咖啡香与斑斓的邮戳印记中,主题邮局悄然兴起,它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风吹驿道,策马送信 ”的浪漫年华。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在信息尚未飞驰的年代,一封信的到来,常常承载着久别重逢的期待与心跳。如今,街角曾经鲜亮的绿色邮筒已被岁月染上斑驳,冷清的邮局门前,再难见排队寄信的身影。书信时代仿佛随着旧邮戳一同,被轻轻按进了时光夹缝。

然而,在氤氲的咖啡香与斑斓的邮戳印记中,主题邮局悄然兴起,它引领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回那个“风吹驿道,策马送信 ”的浪漫年华。

▲2024年8月3日,成都,熊猫邮局。(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驿马流星VS绿皮邮筒:谁跑得更快?

翻开史书,千年前的驿道烽烟依稀可见。从商周时期的“烽火传讯”,到汉朝“十里一亭”的驿站制度,中国的邮驿系统始终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而真正让邮驿制度登上巅峰的,是盛唐时期贯通欧亚的网络——“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三十里一驿”的庞大系统遍布全国,为军情和政务的快速传达提供了保障。

直到120年前的1896年,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正式开办大清邮政,“百年邮政”由此纪元。这一时期,邮局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官方文书,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邮局逐渐从“官方专属”走向“全民共享”。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邮政系统进一步改革,开始面向普通民众提供邮政服务。

最初的邮政服务由当时的海关试办,首家试点设于天津海关。在税务司德璀琳的推动下,天津海关书信馆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仿效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亦是中国现代邮政的起点。中国邮政发展史上的众多“第一”都诞生于此——第一家邮政代办机构、第一部邮政规章、第一条邮路、第一张资费表、第一套邮票……

尽管那座书信馆已被历史尘封,但其旧址上兴建的天津邮政博物馆,仍保留着这段不朽记忆。馆中珍藏着诸多邮政宝藏——秦汉时期的“车辙石”、唐代“砖画”、清末“总理衙门”实寄封、中华邮政时期的运邮马车,以及大名鼎鼎的“大龙邮票”等,见证着个无数个书信春秋。

▲4月17日,游客在北京地安门的“宫门内外二十四节气”主题邮局选购文创产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南极来信、牛奶树邮局:地球角落的浪漫驿站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伦敦街头,身着标志性“红色制服”的邮筒默默守候在街角,见证着一天的开始,也守护着人们的生活。在欧洲,邮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场所,更在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着稳定的生活方式。

对初到欧洲生活的中国人而言,或许最不适应的是:大小事务都得跑邮局。不仅收发信件需要去,连交房租、纳税、缴费也要在此完成。原因之一是欧洲国家多实行严格的住址登记制度,政府文件直接寄送居民手中,以确保通讯地址准确无误;再者,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较小,邮政网点易于覆盖,使当地人们习惯于通过“慢邮”来管理生活琐事。

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红色邮筒和充满生活气息的邮政大厅,世界各地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主题邮局。500多年前,在非洲南端的莫塞尔湾,一棵牛奶树成为南非最早的“邮局”,信箱则是一只船员的旧靴子。如今,这棵被称为“老邮局树”的牛奶树依然屹立原地。

在芬兰罗瓦涅米,圣诞老人邮局每年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写给圣诞老人的信件,自1985年以来已回信超过两千万封;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距南极仅800公里,这里的“世界尽头的邮局”每日面朝大海静候来信;此外还有少女峰上的“欧洲海拔最高邮局”、冰岛的极光邮局等,各具风情。

▲2024年9月6日,湖北省博物馆荆楚印象主题邮局正式开业。(图片来自中新社)

邮局变形记:绿筒子如何变身网红打卡顶流?

“到一座城市旅游,想去的第一站是邮局。”这句话道出了现代人对邮政的别样情怀。

近年来,中国各地邮局也纷纷搭建“文旅”与“邮政”相融合的新场景,将形制单一的传统邮局改造成能够展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邮站”,打造传统邮政服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特色邮局,为人们提供更多消费选择与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且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在烟台海岸街,有着百年历史的大龙邮局被改造成“沉浸式邮政文化”主题邮局,增设咖啡、民宿、文创等项目,广受欢迎;在黑龙江抚远的黑瞎子岛上,有“中国最早见太阳的邮局”;新疆喀什古城打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主题邮局,而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腹地则坐落着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邮局”的沙漠主题邮局……

主题邮局的出现,让更多热爱旅游、集邮与创意文化的年轻人将其列入旅行清单。在社交平台上,“探秘几十家主题邮局”“时光邮局写给未来的信”等话题备受关注。也许新一代年轻人未曾真正体验过“邮筒投信”的慢生活,但走进主题邮局,仍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感受到“从前慢”的美好。

在数字通信无孔不入的今天,主题邮局让手写信的温度、邮戳的仪式感、邮品的收藏价值重新回归。它悄悄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科技如何发展,人们对记忆、对情感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

记忆中的邮局,或许换了模样,却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完)

参考中新网、光明日报、环球网等

责任编辑:静静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