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云冈石窟中许多佛眼都不见踪影,令无数到此参观的人痛惜。但我们依然相信,这一眼慈悲凝望,能够穿越千年风雨,走上“回家”的路。
5月9日,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对外公布,一枚年代为辽金时期的云冈石窟佛眼,成功踏上“回家”之路。
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于云冈石窟中仰观那一尊尊巍峨巨佛时,会发现诸多主流大佛的眼睛已然不见,仅余下眼眶在岁月的侵蚀下静静伫立,空洞中仿佛回荡着历史的风声。
这些佛眼是否真实存在过?它们又为何消失不见,去向何方?这一切谜团,都随着这枚佛眼的回归,愈发引人深思。
消失千年的慈悲凝望
关于云冈石窟佛眼消失的原因,学界有着多种猜想。历史总在细节处留下谜题,每一道裂缝都是时光的笔触,书写着未被破译的密码。
一种猜想认为,在北魏佛像营造之初,并没有刻意去特别表现佛眼。从已出土的部分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主要流行的造像风格为无眼窝的“犍陀罗式”。这种造像呈现出眼睛的一般体积,主要依靠上下两条眼线来表示凸起的形状,也就是佛家所形容的“目长颐丰”。此外,受北魏时期“汉化”改革的大背景影响,工匠们在佛像眼睛的刻画上增添了彩绘手法,即用墨色涂出眼珠,模拟彩塑的造像效果。
也有猜想指出,北魏时期原本就镶嵌了眼珠,只是这些眼珠的去向至今尚且未知。魏晋时期的中国人已经敏锐地注意到眼睛与人内在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早期佛像的样本来自外来的犍陀罗雕刻,其不刻眼珠的范式在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得到中国观者的认同。不久之后,工匠们便再次补绘了眼珠。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至少出现过两次补做镶嵌眼珠的情况。辽金时期,云冈石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活动。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辽代自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年)皇太后重修石窟寺,至天祚帝天庆十年(1120年)幸西京,在武州山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修建石窟寺。同时,迄今为止发现的七件黑釉陶佛眼,都比较符合辽金的普遍技术特征与美学风格。第二次补做镶嵌眼珠的情况应该发生在明清时期,现存的一些形态上酷似玻璃的佛眼均属于这个时期。
▲2023年7月3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5窟。(图片来自中新社)
辗转而归的“镇馆之宝”
云冈石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佛像陶眼”,便是七件黑釉陶佛眼之一。其于上世纪30年代不慎流失海外,80年代中期,中国佛教考古创始人宿白先生在访美之后,牵线原收藏者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史克门先生自愿捐赠,陶佛眼漂泊50多年后重归故地。它也是云冈石窟海外流失文物中唯一一件回流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件陶眼的形制略呈圆锥形,如同水滴一般。眼球前端直径为11.5厘米,高14.4厘米,内胎呈土黄色,胎质疏松,肉眼可见细小的气孔。陶眼前端半球体表层施以黑釉,金属质感十分强烈;尾端则未施釉,自然包浆沉积,古意盎然。根据考古资料推测,它可能是辽金时期被安装在石窟佛像上的。
云冈石窟共有17尊大佛,共计遗失眼珠31个。日本学者冈村秀典在一部著作中披露,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两件佛眼,属于云冈石窟第8窟内佛像。专家们经过对大佛双目孔洞的逐个测量分析,认为回归的这件陶眼应该属于第19窟或第18窟的主佛。陶眼球面上留有烧制时出现的近圆形凹状疤痕,这可能是用来在装嵌佛眼时完成衔接的。
在史克门先生决定将个人收藏了半个世纪的云冈石窟佛像陶眼转赠之后,仿佛开启了文物回归的序幕,陆续又有一尊半身佛像、第19窟菩萨像和第7窟鲜卑装天王像回到了云冈石窟的故土。漂泊不是宿命,重逢才是归途。
▲资料图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场未曾远离的回归
与上一枚漂洋过海、辗转而归的“佛像陶眼”不同,此次回归的这枚佛眼好像并没有走远。
20年前,大同体育场外围路边一度云集着众多售卖古玩及字画的地摊。前来出差的太原市民田亦军经过此处,被一件稀奇古怪的物件所深深吸引。该物呈蘑菇形,半圆球状的一面还挂着黑釉。田亦军下意识觉得它很特别,自己收集过许多古瓷器,但从未见过这一类,值得探讨研究,于是买了回去,却一直不知此为何物。
偶然的机会,田亦军在新闻上读到一篇介绍云冈佛眼的文章,发现文中所涉现藏于日本京都人文研究所的云冈第8窟陶眼,与自己早年在大同购藏的这件物件极其相似,便立刻联系有关文物部门,表示若此物经研究鉴定确系云冈佛眼,他愿将其无偿捐赠“回家”。
这枚珍贵的佛眼被护送“回家”后,云冈研究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省内外著名陶瓷研究专家进行评鉴。专家们参照云冈石窟博物馆内现藏有的6枚佛眼,并结合流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第8窟两枚佛眼图像资料进行比对研究,推断田亦军捐赠的藏品属云冈佛眼,时代大致为辽金时期。
每一件流失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经历。“包括云冈在内的每一件流失造像,一旦脱离岩壁母体,接下来的命运就跌宕坎坷,生死难卜。从这意义上来讲,这枚眼球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遇到田亦军先生,它走上了回家之路,重获新生。”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赵昆雨感慨道。
佛眼凝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如今云冈石窟中的许多佛眼,或早年丢失,或自然失落,或人为盗挖,留下了空空的洞穴,令无数到此参观的人痛惜。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相信,这一眼慈悲凝望,能够穿越千年风雨,走上“回家”的路。(完)
参考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山西省文物局微信公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