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多个公园的“油菜花海”游人如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一株株油菜花编织金色的锦缎,为万物生长展开炫目的背景板。
近日,北京多个公园的“油菜花海”游人如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一株株油菜花编织金色的锦缎,为万物生长展开炫目的背景板。中国大地幅员辽阔,从华南到华北,再至东北、西北乃至青藏高原,不同的地理气候让油菜花的花期成了一场绵延不绝的金色接力,当下正传至北京。
不过,翻阅古籍,会发现油菜花多盛开于三月的江南。那北京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油菜花?
乾隆皇帝有一首《菜花》诗:
黄萼裳裳绿叶稠,
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这首诗准确描述了油菜花的特点,充满对乡野的熟悉、对劳动的赞美,是乾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那么,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是在哪里见到的油菜花?紫禁城里有过油菜花田吗?
▲清代董诰《四景花卉图》中的油菜花(左)
薹菘正自有风味
油菜花本质上是蔬菜,那我们就先从紫禁城的菜品中寻找它的痕迹。清代供应紫禁城的叶菜包括:白菜、油菜、菠菜、芥菜、韭菜、芹菜、香菜、蒌蒿、蕨菜等。虽然排名比较靠前,但和占总供应量六成的白菜相比,油菜是绝对的配角。
油菜遭遇边缘化,要归咎于北京地区的气候,以及尚不发达的农业技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还不能种植油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京畿官民餐桌的蔬菜主角是油菜的近亲——白菜。二者都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品种,都开出伞状的小黄花,都结出灰黑色的小菜籽,极难分辨。
康熙年间官编的《广群芳谱》专列了“芸薹菜”条目:“一名寒菜,一名胡菜,一名苔菜,一名苔芥,一名油菜。”古汉语中“寒”“胡”发音相似,因此“寒菜”极可能是“胡菜”的讹传。“胡菜”一名,指明了油菜来自域外。古代中国的外来蔬果,纷纷带有“胡”字或者“番”字,大抵带有“番”字的是明代漂洋过海而来的,比如番薯、番石榴;带有“胡”字的是汉代经西域东传入华的,比如胡椒、胡萝卜。油菜就是汉代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原的。
这种域外新品“单茎圆肥,淡青色,叶附茎上,形如白菜,嫩时可炒食,既老茎端开花,如萝卜花,结角中有子”。古人初春采摘鲜嫩的薹心为食材,过了三月油菜就老了,口感不佳了。这时的油菜开出四瓣的小黄花,孕育饱满的菜籽。菜籽炒熟以后可以榨出黄色的菜油,是古代油灯的主要燃料。因此,油菜既可食用,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广群芳谱》关于白菜的内容要丰厚得多。白菜,“一名菘,诸菜中最堪常食。菘性凌冬不雕,四时长有”,春秋都有,因此有春菘、晩菘之分。油菜和白菜形状相似,有一个简便的区分标准,油菜形体较小,白菜成品要大得多,最大能重达十余斤。
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十字花科芸薹属聚集了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叶菜。除了与芸薹同名的油菜外,还有芥菜、蔓菁、甘蓝、西蓝花、紫菜薹等。在芸薹家族中,白菜是神州大地的老大哥,油菜是晚到的插班生。白菜对水热条件的要求较低,因此分布地域较广、种植规模较大。油菜与之相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蔬菜网络中的边缘角色。
金波千顷为油生
油菜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南北朝时期得到了一定规模的栽培。《齐民要术》就记述了“芸薹”的栽培技术。彼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饮食的菜肴以腌菜为主,油菜应该是腌菜的材料来源之一。
油菜走入中国传统文化图景,后来居上,蔚为大观,是在唐代。这得益于众多的诗人把笔墨瞄准了油菜花,唐诗把唐代油菜花海的壮观与香味封存在了时光胶囊里。盛唐诗人高适的《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描绘了朋友老张的菜园,有人认为这是油菜第一次出现在唐诗中: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纠结的是,后人无法确认张处士种的是油菜还是其他蔬菜。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中唐刘禹锡的名作《再游玄都观》之中: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有人同样认为长安玄都观废墟里的“菜花”就是油菜花。但是,开了花的油菜食用价值大降,长安百姓会坐视公地上的鲜嫩油菜错过最佳品味期吗?我们无法确认。
稍晚些,温庭筠创作的《宿沣曲僧舍》一诗倒是可以确定描写的是油菜:
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
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
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
温庭筠踏青春游,借宿沣水畔的寺庙。春风吹动严家濑的浮萍,诗人远眺沣水大地,沃野连绵,桑树成行,更多的是铺满平原的“菜花”。考虑到白菜花不可能在春天形成巨大规模,温庭筠看到的只能是油菜花。
唐人培植油菜花海的目的,应当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榨油。人们对植物油的需求,催生了油菜的种植,诞生了越来越壮观的花海景观。而食用油的增多,也丰富了蔬菜的烹饪方式,从而助推了油菜的食用与种植。
油菜花的普及是在宋代,唱主角的舞台是春明景和的江南。江南水土本就适合油菜生长,宋代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油菜的需求和精耕细作。宋代杨万里诗云:“薹菘正自有风味,杯盘底用专腴丰。”油菜和白菜一起成了餐桌的主角。宋代范成大的《田园杂兴》写道: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诗中的“芥苔”就是油菜花。油菜花是南宋菜园的常客,也是村镇饭铺的常菜,伙计就地摘几株油菜,在溪头洗净,带回铺子,就是日暮下行旅客人的下饭菜、下酒菜。南宋项安世的《自过汉水菜花弥望不绝,土人以其子为油》描述了三月的汉江平原满目油菜花的壮观景象:
汉南汉北满平田,三月黄花也可怜。
惟有书生知此味,可无诗句到渠边。
油灯夜读书千卷,齑臼晨供饮十年。
今日相看总流落,洛阳樱笋正争先。
诗人说“惟有书生知此味”不是说油菜的滋味,而是说油菜已经渗入了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油菜籽榨的油点燃了寒窗的灯柱,菜油又是不可或缺的油料和调味料。油菜,也成为了食谱上的常客。
更重要的是,油菜成为中国植物油脂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中国人依靠油菜、胡麻、芝麻等榨取油脂用来烹饪、照明。但苦于植物种子出油率低,油脂变成社会的稀缺物资。两宋时期,油菜籽榨油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如浙东地区“油菜亩收籽两石,出油三十斤”。于是,油菜花海和春风一道,抚过田野、越过山岗,占领圩田、墙角、山坡,成为春天的主角。
当时,大批人口南迁,为南方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油菜花的双重价值以及迅速普及,对消化人口压力、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功劳。尤其是油料价值的觉醒,是油菜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南宋临安城“油作”店铺林立,油脂不再匮乏,价格趋于亲民。
巧合的是,两宋也是中国烹饪大发展的时代,廉价油脂的供应和铁制炊具的普及,催生了“炒”这一日后中国烹饪主要技法的成熟。南宋的村镇,处处“麦浪翻云连菜黄”,家家炊烟袅袅升起,油菜花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百姓生活。
油菜的“油”字,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冠名的。
花田深处成一景
古往今来,人们把油菜花与明媚秀丽的自然、充满希望的生活联想在一起,沉淀为中国特有的美学符号。
文人所见的油菜花,总是以规模取胜。那齐人高的油菜花田,能够淹没人,同时也似乎吞没了人们的烦恼与忧愁。比如,南宋洪咨夔《春思》里的油菜花生机盎然,有蓬勃的春光,更有恼人的细节:
蝴蝶深深浅浅黄,被春恼得一般狂。
打团飞入菜花去,自信世间无别香。
或许是因为油菜花小且密,田埂沟壑随处可见,无论是平野菜花春,还是春蔬芥苔肥,文本中的油菜花都没有微观描写,都扎根田野,很接地气,而与富贵气无关。比如,王阳明的作品《和董萝石菜花韵》,描述了春光下的油菜花,也描述了民间的疾苦: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
闾阎正苦饥民色,畎亩长怀老圃心。
接着,王阳明直言:“自有牡丹堪富贵,也从蜂蝶谩追寻。”感慨“年年开落浑闲事,来赏何人共此襟?”年年花开花落,可是埋首劳作的农夫却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美景。
入清后,文人笔下的油菜花延续了前人的思路,分布更广,与城乡升斗小民的关系更密切。比如,清代王文治描写行旅景象的《安宁道中即事》: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熊琏的《菜花》描写的是贫苦人家种在窗前屋后巴掌大的菜园里的油菜花:
尺土依然雨露匀,黄花灿灿蝶飞频。
朝来不厌临窗看,也算贫家一段春。
类似的诗词,还能罗列不少。奇怪的是,与明清文人热衷描绘油菜花不同,紫禁城中的油菜花却异常稀少——不仅找不到种植的痕迹,就是日常生活中也找不着油菜花图案的器物、装饰。紫禁城历任主人描写油菜花的诗词,也只查到开头乾隆皇帝的《菜花》一首。
可以说,油菜花并没有进入紫禁城的生活。油菜在明清士大夫群体中应该也只是有限的生活化,仅限于食用与榨油。究其原因,紫禁城的主人们难以理解漫山遍野油菜花海带来的震撼和好心情,也无法与在菜园中丰收油菜、在作坊中倾倒菜籽的百姓共情,士大夫群体亦如此。即便皇帝们有心复制菜园,体验耕耘之乐,京畿地区无法种植油菜的事实,也从根本上浇灭了皇帝们的幻想与努力。乾隆创作出《菜花》只是特例,一部分可能是他下江南的时候曾于途中偶见油菜花海,更大的可能是从文本、从臣下那里得到的二手信息。至于御膳中的油菜,很令人怀疑是否真正引起过皇帝的注意,抑或皇帝根本没有将油菜与油菜花联系在一起,更可能误以为它就是三四月份的白菜。
油菜花宫禁内外的冷暖与区别从两首诗中也能看出。一首是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也是描写油菜花的代表作: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一作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径通向远方,树木枝头尚未形成阴凉。几个活泼的孩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菜粉蝶。菜粉蝶飞入油菜花海中,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杨万里只用寥寥二十余字,就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春天,将世俗的欢愉臻于化境。这是春日美学范畴下的油菜花。而在第二首诗、乾隆的《菜花》中,油菜花成为村庄作坊中“卜卜”榨油的原材料。皇帝欣赏的是油菜花“生计资民用”,而不是没有经济价值的鲜花野草。乾隆没有真正深入田野地头,只能从实用的立场,站在缓解民间疾苦的角度来肯定油菜花。
金色花海里,儿童扑蝶、游人踏青、农夫劳作,草木滋润,欣欣向荣。油菜花飘香之后,化身金色波涛,滋润生民,厚植生计。这是两种油菜花形象,也都是真实的油菜花。(完)
作者/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