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的藏海,跟盗墓笔记什么关系?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7729822529

在国产剧宇宙里,总有那么几样东西,一旦出现,便能瞬间点燃观众DNA。

在国产剧宇宙里,总有那么几样东西,一旦出现,便能瞬间点燃观众DNA。

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藏海传》里,青铜秘术、蛇眉铜鱼等元素轮番亮相,瞬间炸出一片弹幕:“这怕不是《盗墓笔记》的前世今生吧?”

粉丝们的脑洞永远不缺氧,更不需要剧透。当演员肖战一身权谋装束亮相,藏海之名悄然现世,大家便开始疯狂考据:“《盗墓笔记 》里的汪藏海,会不会就是这个藏海?”

盗墓宇宙中的“终极布局者”

《藏海传》中,藏海本是钦天监监正之子,因家族灭门隐姓埋名,潜心学习堪舆与权谋之术,最终从复仇少年蜕变为家国英雄。而《盗墓笔记》中的汪藏海,则是布局千年、编织“长生迷局”的幕后黑手。

藏海是否就是汪藏海,尚且不能定论。但仍有不少观众认为,藏海的成长线,揭示了汪藏海从“守护者”到“阴谋家”的转变动机,填补了盗墓宇宙的最大反派空白。

在“盗墓宇宙”中,汪藏海被认为是核心人物之一,也是千年迷局背后的“终极布局者”。小说设定他为元末明初的风水大师兼建筑家,“一句话能让城市消失,一双手能改山川气运”。他主持设计明皇宫、明祖陵、曲靖城,甚至传说中澳门的城市规划也出自他手。

尽管汪藏海是虚构人物,但其原型被认为参考了明代工部尚书吴中。

历史中的吴中主持修建紫禁城、明十三陵,甚至野史记载他“三岁过继,五岁移梁,控死工匠无数”,与小说中汪藏海的“鬼才”形象不谋而合。

▲《藏海传》海报(图片来自官方微博)

主持皇城建设的“基建狂魔”

先说说吴中这个历史人物。

吴中,武城县鲁权屯镇大吴庄人。史载吴中生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卒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曾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北京故宫和长陵、景陵、献陵皇帝陵寝以及北京的九门等,多为其主持修建,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据《吴氏宗谱》所记录,吴合忠一直没有儿子,到了42岁时就把远房亲戚只有3岁的孩子汪藏海给收为养子。后来吴中拜了日本高僧为师,学了不少关于阴阳和风水领域的知识。按照《明史》记载,这位奇才担任过刑部、兵部尚书,先后在成祖、仁宗、宣宗、英宗4代皇帝麾下为官,尤其深得朱棣的赏识。

明宣德二年十月,明宣宗朱瞻基敕授吴中为荣禄大夫诰命,吴中的后人至今珍藏着这道圣旨原件。圣旨长6.37米,高31厘米,由青、黄、褐、浅黄、赤五种丝绸织成,分10段组合。另加首尾,首处有两条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尾处钤盖有皇帝的“制诰之宝”玺印。

圣旨由上好的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制成,图案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其书法为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

宫阙万千平地起,不及青史半行名。历史上的吴中并没有《盗墓笔记》里那么神秘神奇,而是一位有才华的真实凡人,是经历了明朝4代君王的老臣,同时也是一位是难得的建筑奇才。

▲2024年11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游客在观赏银杏。(图片来自中新社)

剧名“ ”了苏轼的诗

藏海于汪洋,藏局于时光。

如果说汪藏海的原型就是吴中,那或许,我们也能从肖战饰演的藏海身上,寻得这位明代建筑奇才的寥寥身影。

至于为何叫《藏海传》,制片人张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藏海”(zang hai)两个字就是来自苏轼诗《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诗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道出了苏轼对隐居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在喧嚣的京城之中,人海茫茫,反而更容易隐藏自己,远离官场的纷争与是非。制片人根据这句诗有的灵感,取了“藏海”两个字。在剧中读zang,是因为读作cang hai会比较拗口。

从历史中的吴中,到小说世界的汪藏海,再到《藏海传》的演绎,这一场跨越古今的“局”,更像是一把钥匙,引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与传奇。(完)

参考中国建设报、紫牛新闻、德州日报等

责任编辑:静静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