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那浩瀚璀璨的星河之中,琉璃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光泽与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成为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珍宝。
九只龙、九只凤、4800粒琉璃珍珠、近5000个零部件……近日,这件以琉璃精心复刻的九龙九凤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上大放异彩,一举成为全场瞩目的“顶流”,引得无数观众为之惊叹!
在中华文化那浩瀚璀璨的星河之中,琉璃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光泽与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成为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珍宝。
惊艳四座的琉璃凤冠竟出自“00后”之手
在国博展柜中,那件吸引无数目光的“琉璃凤冠”,竟出自一位“00后”之手——24岁的孙启烨。接到任务时,距离展会开幕仅剩两三个月,而他学习古琉璃制作不过一年半,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孙启烨与团队成员临危受命,开启创作之旅。他们未曾亲眼见过凤冠实物,大小、比例全靠网上数据。当被问及是否想过拒绝,他毫不犹豫:“想挑战自我,让淄博琉璃工艺与明代文物碰撞出火花。”
然而,复刻难度远超想象。工艺上,此次复刻与原文物不同,需从零尝试冠身造型工艺;材料上,孙启烨选用淄博特有的高难度“软料”琉璃,其操作难度极大,但成品通透感与表现力绝佳。因材料难控,团队成员胳膊上满是烧伤痕迹。“我们做了60多条龙,仅冠上9条成功,凤凰造型也需多次尝试。”孙启烨回忆道。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观看琉璃凤冠,该凤冠是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原型的琉璃制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达理想效果,团队在冠身设计上大胆创新,采用镂空设计与琉璃编织工艺,让凤冠视觉通透。冠上4800颗琉璃珠子皆手工制作,再经电镀工艺镶嵌,仅此环节就耗时15天。“最小珠子直径2.5毫米,捏起打孔,难上加难。”孙启烨感慨。加上博鬓、兽头,整件作品由近5000个零部件组成,涉及七八种工艺。
历时两个月精心雕琢,一件高50厘米、造型华丽庄重的琉璃凤冠惊艳亮相。孙启烨感慨:“作为年轻一代琉璃制作人,能赋予淄博琉璃新花样,成就感满满。”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光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光”,琉璃,以其洗尽铅华后的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与流光溢彩,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西方,它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于中国古人眼中,它位列五大名器之首,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齐名,亦被奉为佛家七宝之一。宋时古籍记载:“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观看《千环璀璨琉璃裙》,此裙由7000枚手工琉璃环编织而成。(图片来自中新社)
琉璃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其最初材料源于古时青铜器铸造的意外所得——高温下矿石产生的光彩异常物质,工艺可追溯至西周。历经千年,琉璃由高温烧制,经多道手工打磨,通透华丽,魅力独具。
战国以降,琉璃品种渐增,色彩更为华丽,珠、管、璧等常见器物层出不穷,蜻蜓眼琉璃珠更是经典之作,蓝、绿、白琉璃胎上嵌以黄、白、蓝多层圆环眼饰,素雅大方。汉代,琉璃制作工艺快速发展,应用范围拓宽,除传统配饰外,器皿容器、瑞兽摆件等实用器件丰富多样,还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观看琉璃制品《蝴蝶灵蛇花冠》。(图片来自中新社)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兼具西方与本土特色的琉璃器皿应运而生。宋代,琉璃首饰与日用器具备受青睐,簪、钗小巧精致,碗、瓶造型丰富。元朝时,山东博山琉璃生产初具规模,官方设立作坊与管理机构,推动琉璃工艺广泛传播与创新。北宋皇佑元年,高达50多米的紫色琉璃塔建成,琉璃瓦防水耐用、光泽美观,彰显皇家建筑的金碧辉煌。
至明代,明成祖兴建北京城、皇城、紫禁城,将琉璃的花色品种与艺术水平推向巅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工艺美学完美融合的典范,见证着我国琉璃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成就。
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的琉璃
自古,琉璃技术的发展便与人类文明进程紧密相伴。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琉璃诞生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西亚两河流域,即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里堪称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古埃及的釉砂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埃及古王朝前的巴达林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一直延续至埃及王朝覆灭。公元前16世纪埃及新王朝起,单色琉璃珠现世,公元前10世纪蜻蜓眼琉璃珠也已流行开来。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拍摄罗马玻璃制品《条纹玻璃碗》(公元1世纪)。(图片来自中新社)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00年的古典文明时代,希腊和罗马的琉璃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频繁的海上贸易将琉璃技术从地中海传至希腊,约公元前4-2世纪,希腊古琉璃制造技术渐趋成熟。罗马古琉璃闻名于世,得益于这一时期其制造的琉璃广泛传播,且制造技术实现新飞跃。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发明玻璃吹制工艺,这一发明给玻璃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简化工艺、降低成本,让玻璃器从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贴丝和贴花作为罗马玻璃常用的热加工装饰工艺,被东罗马帝国熟练掌握,常用于玻璃器皿装饰。
海外琉璃技术也在交流中传入我国。唐代,阿拉伯海运贸易兴盛,不仅将成品玻璃器运往国外,还将玻璃原料运至中国,在扬州便发现了西方玻璃原料。明、清时期,西方琉璃制作技艺传入,我国琉璃发展达到鼎盛。清代宫廷雇佣多名欧洲琉璃工匠指导,为皇室制造高级艺术琉璃。此时琉璃色彩丰富,达三十余种,还出现了缠丝琉璃、套色琉璃及鼻烟壶等著名工艺品。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观看琉璃制品《太公封齐系列之一》,此件还原姜太公赴齐开疆拓土的场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时至今日,古时帝王贵族的名贵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琉璃制作技艺完善、精湛,承载了深厚历史内蕴与现代审美意趣,古老迷人、变幻瑰丽。中国琉璃,如同它的名字一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景象,其内身的艺术性融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于一体,高度将艺术与工艺相融,是我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中新社、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