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经够沉了,能漂一会儿是福气。
入夏的渴望,总与水息息相关。河边游泳的大爷,喷泉戏水的孩子,一到暑气蒸腾的日子,个个变成了“亲水动物”。
城市白领们也有自己的玩法。去不了海岛,不妨抱块桨板下河,照样浪起来。
“板上十分钟,人间半日闲”—— 当冲浪板在海岛沙滩之外,于城市河道里长出新的根系,这场不需要机票的 “水上迁徙”,正让每个被 KPI 困住的灵魂,在浪花声里听见了海的回响。
▲2022年7月,“头伏”之下的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畔,市民在此以桨板、钓鱼、游泳等方式亲水消夏。(图片来自中新社)
漂在河上,什么都不想
桨板,这项起源于夏威夷大海的运动,如今在北京水草丛生的河道里,让每个“打工人”都变身浪里白条。
桨板入门极快,2小时就能学会如何站在板上掌握平衡。再配合桨板,能划走就算已经学会了。
跟飞盘、陆冲等同样门槛极低的爆红运动一样,你可以努着拔拔高,也可以任由自己长久地停留在入门阶段,图个乐子就完事儿,这样的“运动说明书”,足以让人跃跃欲试。
▲2023年6月,北京亮马河,桨板运动爱好者在水上享受运动快乐,觅夏日清凉。(图片来自中新社)
“80后”的保险从业者王婧,一开始还有点靠桨板强身健体的想法。“划船应该能练练背部肌肉吧。但后来一星期才去一次,练肌肉是不太行。”
后来她就不追求什么目的了。每个周末,王婧骑着自己的小电动车,到离家七八分钟车程的东南护城河下下水,允许自己暂时放空一段时间。“其他什么都不想,就专注在划桨的姿势上。”
▲2024年7月,浑河沈阳段的沈水湾7号码头,桨板瑜伽爱好者们正进行练习。(图片来自中新社)
于是,桨板瑜伽、萌宠桨板、亲子桨板、团队拼板、多板竞速、桨板美人鱼等,花样玩法几乎可以满足不同户外运动需求,也让人们得以全新的视角,看见和感受自己的城市。
王婧甚至还能一边玩板,一边遛娃。“我有次带娃划桨板,还专门买了一瓶啤酒带上去了。一边看着娃的小手小脚在玩水,一边泛舟小酌,挺惬意的。”
▲2023年6月,北京亮马河,桨板运动爱好者在水上享受运动快乐,觅夏日清凉。(图片来自中新社)
年轻人为何都爱“水上漂”
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桨板这项原本小众的运动项目得以“破圈”,进入大众视野,为人们日常健身运动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不断拓展着群众体育的边界。朋友圈的尽头,是护城河边一块桨板。
在不论是水系丰富的江浙沪,或是武汉、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桨板都流行开了,“去不了海边,在护城河上也能得到放松”。
而眼下,这些深受欢迎的新兴城市运动,正在走出朋友圈,走出小众化,有的甚至逐渐成为全国性赛事。这意味着,这些原本以兴趣连接起来的松散休闲运动,正在步入更大的舞台。
▲6月21日,2025年第七届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举行,来自各地的众多选手参与竞技角逐。(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水域上,每年夏天都会举办一场桨板公开赛。今年有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选手汇聚这个江南水乡,竞相争流。带上一只桨,一块充气板,运动员们从“丝绸码头”出发,穿过小桥流水人家,拥抱蓝天碧水青山。赛事活力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这场连续举办了7年的赛事,也持续为这座古镇带来夏日新活力。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指出,一般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体育产业会迎来大爆发,人们对非传统型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也大幅增强,个别项目甚至成长为不容忽视的细分产业。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并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稳步增长,小众运动在这两年的火爆是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
▲2024年6月,北京市民在亮马河上玩桨板。(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块桨板,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
市民们对水上运动的热情,也让城市里的河流更被关注。其实,近些年,世界各地的复兴河流计划一直在缓步发展。
“无论国内国外,许多城市都经过这样的几个阶段。最早是城市文明依水而起和依水而兴,而后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让水质出现恶化。第三个阶段,则是我们所正在经历的,通过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来激发城市地块的活力和价值。”AECOM中国区高级副总裁、ESG可持续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张祺介绍说。
比如,荷兰乌特勒支城市中心运河修复项目,拆除了河道的硬质水岸,沿河道区域成为一片绿色、柔软的斜坡,水面上有成群的桨板青年。
去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正如开幕式艺术总监所言,“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布景,为什么还要建造布景呢?”
塞纳河的确是这座浪漫之城浪漫主义的象征。河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书写着巴黎的文艺气质,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沿岸任意一处地标足以让人心驰神往。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对不少城市河流与人的关系都有着观察。“德国柏林市内的河流相当宽阔,上面也行船,但同时会有‘漂浮泳池’这样的设置,也就是单独有一个泳池浮在水面上,让人游泳时还能欣赏河道里的风景。”
▲2022年7月,“头伏”之下的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畔,市民在此以桨板、钓鱼、游泳等方式亲水消夏。(图片来自中新社)
人们在参与城市户外运动的同时,也在不断感受着城市的温度,扩展着城市生活的宽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户外运动,强化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与城市的联系,让参与者在享受运动激情的同时,感受城市的温情。城市本无趣,趣的是有人在桥下玩水,有人在树荫下发呆,有人在水面上漂。
“一块桨板,串起的是人与运动,更是人与自然”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感受,诠释着这些城市户外运动的魅力。
人生已经够沉了,能漂一会儿是福气。(完)
参考中新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