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DNA拉满,偏偏不喝啤酒?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2053631726

中国啤酒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久远,早在5000年前,先祖们就已经品尝过啤酒。

哈尔滨的夏天该如何解锁?答案就藏在“咕嘟咕嘟”冒泡的啤酒杯里!近日,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世界各国啤酒品牌汇聚一堂,中外游客在这里开怀畅饮。

1900年,中国第一桶啤酒在哈尔滨诞生,中国啤酒工业由此拉开帷幕。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啤酒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日常饮品——它是夜市烧烤摊上的常客、世界杯看台的标配以及老友重逢时的开场白。

长久以来,啤酒往往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事实上,中国啤酒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久远,早在5000年前,先祖们就已经品尝过啤酒。

  ▲7月5日,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在冰雪大世界园区开幕。(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人不仅喝过啤酒,还觉得它不好喝

有关资料介绍,啤酒最先是由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发明的。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有人用大麦芽煮粥,将吃剩的粥倒在桶里,过了几天,麦芽粥自然发酵,渗出了芳香的液体,略带苦味。据此,许多人专门用大麦芽煮粥,任其发酵,饮用滤出来的液体。世界上第一部啤酒专著——《啤酒酿造法》,就是由古巴比伦人撰写的。

不过,有学者认为,中国也是啤酒的原产地之一。在陕西米家崖遗址中,出土了陶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器物,这些器皿的组合看起来就像一个原始的小啤酒作坊。而在漏斗的表面,研究人员检测出了淀粉颗粒、谷芽,以及啤酒的副产物啤酒石,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酿酒的证据,表明了中国古人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

  ▲7月15日,在青岛地标景点——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山路,服务人员为消费者分装青岛啤酒。(图片来自中新社)

到商周时期,中国的酿酒技艺已初具模型。《书经·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里的“蘖”,指的是发芽的麦粒,糵被放在容器里发酵产生液体,而后倒入酒具中,就变成了“醴”。《史记·货殖列传》中还有“蘖曲盐豉千合”的记载。

然而,由于醴是利用谷芽自身产生的酶糖化酿制而成的,其酒精浓度较低,不够醇厚。汉代以后,醴酒逐渐被人遗忘,以至停止了制作,连制造方法也失传了。正如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言:“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

没有气泡,古人的啤酒有点“寂寞”

被古人“嫌弃”味薄,那这啤酒究竟什么味儿?答:有点酸、没气泡。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考古学教授刘莉表示,“这种酒有点浑浊,酸味明显,带有轻微的甜味,酒精度不会太高而且没有什么苦味,完全没有气泡。和我们常喝的啤酒完全不同。”

酒体为什么会浑浊?刘莉介绍,“由于仅依靠谷物发芽时形成的淀粉酶和自然曲对淀粉进行水解,会造成用于发酵的淀粉分解不完全,最终残留于酒浆。而且当时过滤技术比较原始,浑浊是无可避免的。”

至于酸味明显,则是因为当时采用自然发酵,空气中没有足够的曲,会导致发酵不充分,酒精浓度也不高,就跟今天的醪糟一样。

最后是气泡,气泡是衡量现代啤酒好坏的重要指标,可惜在谷芽酒里是找不到的。现代啤酒的制作工艺中通常使用灌装时充入气体(二氧化碳或氮气 ),或者在罐装前给啤酒中加入糖类然后加盖密封,通过酵母的二次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论从盛酒的容器,还是技术上都很难达到有效的密封来留存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5000年前的谷芽酒缺少了那种令人舒爽的气泡,这或许也是它未能赢得古人青睐的一大原因。

从“拒绝”到“真香”,现代啤酒的逆袭之路

古人不喜欢的啤酒,现代人怎么又喜欢了?

据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中国最早的啤酒厂是1900年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创建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十余年,沿中东铁路一带,啤酒厂迅速增至八家。中国人初次接触啤酒,对这种酒不像酒,饮料不像饮料的液体,产生了许多误解。例如,将啤酒形容为“马尿”,即便在啤酒成为日常饮品的今天,也仍有一些人秉此说法。

  ▲2024年7月6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开幕。(图片来自中新社)

但随着知识普及、业界推广、时尚追捧等因素的促动,畅饮啤酒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最终塑造出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与文化景观。

如今,中国的啤酒品牌越来越多,今年夏天还出现了啤酒杯里泡枸杞、灵芝、石斛等养生食材的新玩法。例如,盒马上售价9.9元/罐的“柠香单丛柠檬乌龙鲜啤酒”“绿豆百合风味鲜啤酒”等。此前,盒马还曾推出过一款“冰糖葫芦精酿”,全称为“红枣枸杞山楂风味鲜啤”,添加了红枣山楂复合果汁饮料浓浆、枸杞浓缩液等。

“茶啤、果啤的出现是对于精酿原浆等高品质啤酒的细分与延伸,更多满足了消费者健康化、利口化的饮酒需求。同时,跨界融合创新不仅丰富了这些啤酒产品的饮用体验,也极大提升了产品关注度与曝光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反向推动了这些创新小品类的快速发展。”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分析师蔡学飞表示,“中式啤酒”的走红,反映出酒类消费进入了品质化与个性消费时代。

参考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中新网等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