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前就不见了?没去修仙,却成了你的面包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3348445734

感觉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还多……

最近,一到晚上就有一群“神秘人”出没在山间树林、公园、河堤等地,拿着手电筒、提着塑料桶,目不转睛地在树上找什么……99.99%的概率,他们在抓“知了猴”。

近年来,“知了猴”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抓知了卖260元一斤,10天赚万元”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有网友表示,感觉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还多……

  ▲2016年7月23日,河南洛阳,夜晚21点左右,隋唐遗址植物公园内的各大荷花水旁树林,有近几百人赶集似摸“金蝉”(“知了猴”)。(中新社资料图片)

他们秉烛夜游,“知了猴”快不够用了……

“知了猴”,又名“节流龟”“哨却”“爬叉”“马猴儿”……它其实就是金蝉的若虫阶段(面临蜕变的幼虫)。别看它其貌不扬,“知了猴”堪称“天然营养胶囊”,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抓“知了猴”队伍。每到夜幕降临,人们成群结队,佝偻着身体在树林深处缓缓摸索,静静等待“金蝉脱壳”的一刻。

杭州网友“溪流小仔”在网上晒出了他上山抓知了的“战利品”——一晚抓满了三个矿泉水瓶。他介绍说,自己每晚8点多出发,凌晨下山,平均一晚要抓300只起步,今年已经抓了有几千只了。

浙江丽水市民叶先生说介绍说:“现在这个时候知了最多,也是抓知了最赚钱的时候,野生知了能卖260元一斤,一晚上最多能抓5斤。”

  ▲2016年7月23日,河南洛阳,市民手中捡到的“金蝉”(“知了猴”)。(中新社资料图片)

而更多人表示,他们“秉烛夜游”只是为了抓“知了猴”的乐趣,抓多少无所谓,主要是为了那份儿时的快乐和记忆。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教授陆永跃分析称,抓“知了猴”已成为夏日傍晚常见的休闲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夜间生活,也增进了家庭与邻里间的情感交流。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林间,锻炼青少年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在实践中引导他们亲近自然、了解昆虫习性。侧重社会实践与自然体验的特点,也是知了猴“火出圈”的原因所在。

  ▲餐桌上的油炸“知了猴”。(图片来自国是直通车)

抓了“知了猴”能干啥?吃法“上新” 密恐者慎入

这么多人抓了这么多“知了猴”到底能用来做什么?答案竟然是为了吃。

像“知了猴”这样的昆虫能吃吗?其实多个国际权威机构早已给出了肯定答案。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曾提出倡议,鼓励人类将昆虫纳入日常饮食。

在山东、河南等地的烧烤摊和海鲜餐厅中,油炸“知了猴”几乎成了食客必点的招牌菜。有食客称,油炸“知了猴”,刚端上桌时便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酥香味。入口时,外皮炸得焦香酥脆,轻轻一咬便碎开,内部则柔韧而富有弹性,口感介于冻豆腐与面筋之间,既好吃还下酒。

这两年,“知了猴”的食用方式也创新了。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7月初,山东济宁一家面包店“上新”的“知了猴”面包吸引了不少网友。

  ▲面包店内的“知了猴”面包。(图片来自国是直通车)

店主逯女士介绍:“咱们(济宁)这边,夏天时兴吃‘知了猴’,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知了猴面包整体也是咸口。”

她补充说,面包外层是椭圆形的面包,中间切开后放土豆沙拉酱,再放上八只油炸“知了猴”,外撒烧烤料,金黄诱人。

陆永跃教授也表示,油炸“知了猴”  是一种富含优质蛋白、低脂肪的昆虫类食材,营养价值较高。其所含的稀有蛋白和几丁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食补作用,营养优势正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6年7月,山东日照一村民“守株待兔”捉“知了猴”。(中新社资料图片)

食蝉,古人比咱在行

事实上,大可不必为面包店推出“知了猴”面包感到惊讶。因为,在吃蝉这件事上,古人可比你专业多了。

“食蝉”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庄子·达生》中“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孔子周游到楚国时,刚走出一片树林就看到有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知了,熟练得就像将这些“食材”直接捡起一样,令孔子佩服不已。

《礼记》中则记载,国君食谱中有“爵鷃蜩范”,其中“蜩”就是知了。说明在当时,蝉不仅是平民的食品,也是贵族的美食。

魏晋时期曹植的《蝉赋》篇,写正直高洁的蝉躲过重重天敌的迫害,最终仍是“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落入厨师之手,被炭火炙烤而成为食物。可见,蝉的美味是老早就被认可了。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蝉的吃法“捶之,火炙令熟。细擘,下酢;又云:蒸之。细切香菜置上;又云:下沸汤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烤、蒸、焯,这样的吃法那叫一个地道,比咱们现在吃得还讲究。

如今,大家对“知了猴”的喜爱再度兴起。据报道,在山东,“知了猴”一个月的食用量多达近千万只。

比起吃“知了猴”,这个数字更让你感到惊讶吧?(完)

参考央视新闻、国是直通车、《广州日报》《钱江晚报》《齐鲁晚报》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