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世界里,理解不是奢侈品,沟通也无需高门槛,一次比赛、一场互动,也能成为文明互信的起点。
立秋时节,万物始收。8月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天府之都”迎来又一场国际体育盛会。
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以展示自我、尽情表演为理念,强调感受运动氛围、传播生活方式。
今次,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世界运动会在成都相聚,玩在一起、乐在一起,更凸显全人类之间的关联。
▲8月6日晚,在四川成都参加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外籍运动员等在成都望江楼公园观戏。(图片来自中新社)
世运会与奥运会有何不同?
世界运动会(The World Games)是由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办的综合性体育赛会,竞赛项目以非奥运项目为主,每四年举办一次,于每届奥运会后一年举行。
据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宋秀平介绍,20世纪70年代,部分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因其运动项目被纳入奥运会的机会有限,举办世运会的想法由此萌生。1981年,首届世运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行,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
有专家指出,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如今世运会已成为与奥运会互为补充的存在。例如,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滑板、攀岩等5个项目全部来自世运会体系,而本届成都世运会设项中也包括蹦床、攀岩、腰旗橄榄球、垒球、棍网球、壁球等6个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8月3日,新加坡运动员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世运会吉祥物雕塑合影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宋秀平看来,从圣克拉拉到成都,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世运会与奥运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输血”走向“动态互补”的过程。而世运会则秉持“不新建场馆、低成本改造既有设施”的理念,以及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包容,既契合可持续发展方向,又满足“Z世代”的个性化观赛需求。同时,世运会通过“融合体育”实践促进社会平等与包容,推动全球体育多元发展,让“体育属于所有人”的愿景落地。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会徽。(图片来自中新社)
这些项目你可能根本没听过
成都世运会有一些相对冷门、极具观赏性,或规则独特的项目,它们是非奥项目的精髓,也是世运会的亮点所在。
潜水,是成都世运会34个大项之一。在中国,原始的潜水——“扎猛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广西、广东等地的水下采珍已经开始使用呼吸管潜水。20世纪60年代,潜水开始向体育竞技转变。进入20世纪70年代,潜水运动竞赛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戴脚蹼的游泳、带压缩空气呼吸装具的潜泳、屏气游泳、水中定向、长距离的戴脚蹼游泳和水下狩猎以及水下球类等以速度为主的竞赛项目。
成都世运会潜水项目设自由潜水、残疾人自由潜水、蹼泳三个分项。蹼泳项目中,运动员佩戴长脚蹼在水中高速“飞行”,速度可达传统游泳的1.5倍。作为中国在国际水上项目中的强项,蹼泳不仅展示速度与技巧的融合,也将展现运动器械与人类极限的结合。
▲拔河项目。(图片来自第12届世界运动会官方网站)
你可能想不到,拔河也是世运会项目。相传,拔河在中国春秋时期被发明。《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楚、越两国水军交战时,鲁国的工匠公输子(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而在阻和钩时,需要战士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当时把“钩强”对拉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南朝时,这种对拉被叫做“施钩”或“牵钩”,一些地区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拔河在1900年至1920年期间曾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16年除外),1981年进入第一届世运会。
除传统项目外,成都世运会也有跑酷、飞盘、无人机竞速等新兴项目。
▲无人机竞速项目。(图片来自第12届世界运动会官方网站)
充满科技感的无人机运动起源于澳大利亚。2022年,无人机竞速首次进入世运会。运动员穿戴飞行眼镜,通过第一视角操控无人机以最高16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越各类障碍物,这不仅是“速度游戏”,更是对运动员技术、心理、体能、策略的全方位考验。顶尖飞手需像F1车手一样精通机械调校,像电竞选手一样反应敏捷,同时具备极限运动员的抗压能力。无人机竞速运动的魅力就在于其对人机协同极限的不断挑战。
现代飞盘运动起源于美国,其节奏明快、对抗激烈,被称为“空中橄榄球”。19世纪末,美国面包师William Russell Frisbie开了一家叫做Frisbie的餐厅,他制作的馅饼深受耶鲁大学学生的欢迎,用餐结束后学生们经常通过相互投掷圆形的馅饼包装盒来进行娱乐。由于包装盒上印有“Frisbie”的logo,所以学生们会在投掷时大喊“Frisbie”来提醒其他人注意躲避。
▲2022年5月,成都一运动场内,两位年轻人在比赛中追接飞盘。(中新社资料图片)
1948年,美国人弗瑞德·莫瑞森从耶鲁大学学生互相投掷馅饼包装盒的行为中获取灵感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塑料飞盘,并命名为Frisbee。随后,这种塑料飞盘在欧美开始流行,如今也逐渐在中国年轻人中“出圈”。
此次首登世运赛场的飞盘,天然的社交属性让赛场不只是分胜负的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轻松参与、迅速“破冰”。
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交流盛宴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曾在成都世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仪式上发表视频致辞表示,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盛宴。
纵览世运会的发展史,开放多元始终是其核心特质,如果把奥运会比作体育界“顶流”,世运会则是一湾“宝藏”。它不以巅峰竞技为唯一追求,而是更接近体育的原点——交流、包容、乐趣。
何塞·佩鲁雷纳还指出,世运会和成都也是相辅相成的。世运会将为成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让这座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可以向全世界展示它美好的一面。
透过成都世运会这一窗口,世界将再一次读懂中国体育的开放姿态与发展逻辑——在多元的世界里,理解不是奢侈品,沟通也无需高门槛,一次比赛、一场互动,也能成为文明互信的起点。
▲2月27日,四川成都,市民在“竹梦”火炬前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正如大会口号所传递的——“运动无限、气象万千”。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在互动中感受温度,在协作中建立信任,在规则中寻找共识,体育运动的背后是跨越语言的理解与尊重,悄然塑造文明交往的万千气象。
运动无限,照鉴文明气象万千。以体育之名播撒文明种子,成都世运会将带来更深远、更持久的丰收。(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第12届世界运动会官方网站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