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开幕式,激活成都国际“朋友圈”

来源:红星新闻 1754630164000

一场街舞表演开场,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打开了城市的主场。

8月7日晚,天府之檐,灯光尚未亮起,500多名街舞少年已经在湖畔广场列阵完毕。当第一段碎拍节奏响起,少年的身体在空中划出自由的线条。

一场街舞表演开场,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打开了城市的主场。

“我们希望用运动的方式开启运动会。”这是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导演组给出的答案。但更深层的,是城市底色的写照:没有刻意堆砌传统元素,而是让街舞、滑板、飞盘、骑行等年轻、自由的表达方式走上“C位”。

夜幕降临,当运动员从五洲四海汇聚而来,在“荣耀之路”上携手前行,当“蜀宝”“锦仔”跃动于赛场中央,当歌声响起、火炬点燃,这不仅是体育的荣光,更是成都这座城市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生动注脚。

湖畔舞台,点燃“荣耀之路”

“街舞是全球青年的通用语言。”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舞蹈总监冯经伟说出这句话时,开幕式场地的500多名青少年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彩排。他也是国内街舞团队O-DOG创始人,这次开幕式街舞表演集合了来自四川师大、西华大学的数百名学生,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零基础”到“气场全开”。

这场节目起始的视觉是一张印有世运LOGO的飞盘,穿越五大洲的城市影像,最终“飞”进现场,幻化为DJ黑胶碟。导演组没有选择用真人投掷飞盘——因为飞盘手极限投掷距离为50米,而场地宽度远超百米。于是,他们选择用影像讲述成都与世界的连接。

开场之后,《荣耀之路》——运动员们在欢快的互动中入场。吉祥物“蜀宝”“锦仔”走在前列,大屏幕上不断出现着各种“拼图”。

12名青年歌手与国际童声合唱团合作演唱的主题曲《万千》,更是以空灵的童声唱响“天下一家”的温暖意境,让“和”的哲学与体育精神产生回响。

▲成都开幕式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场地不在体育馆等封闭的空间,而是将舞台搭建在湖畔前方,“在公园里办开幕式,是我们与世界城市理念对话的方式。”成都世运会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坦言,这种形式是一切从“零”开始。

王锐祥介绍,开幕式上60%以上的技术服务人员来自成都本地,几乎所有关键环节,成都企业都能独立完成,包括舞台AI系统、视频渲染、光电设计等。

开幕式中的城市影像里,频繁出现的还有成都环城绿道——骑行少年与滑板少年的身影与绿道交织。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晴解释称:“总导演自己骑完了100公里的绿道,对这里的每一段路都很有感情。”这些场景都是成都真实生活的样子。

“你来了,我欢迎你”

如果将目光从开幕式舞台望向更远处,成都的开放,从来不止于这一次盛会的惊艳——

无论是东郊记忆的文创兴起、太古里的潮流聚合,还是新一轮“夜游锦江”的全景沉浸式旅游体验,成都都在用开放的姿态、丰富的业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视线。

在文旅融合方面,成都以“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城市形象和品牌重塑。从金沙遗址到永陵的历史底蕴,再到以“熊猫”和“火锅”为文化符号的都市形象,成都正成为全球旅客探索中国文化、感知现代生活的门户城市。

商业方面,2025年上半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2.3亿元,同比增长6.1%。免税消费、文创消费、赛事经济等新兴业态持续增长。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不断落地,全球高端资源汇聚,彰显出成都“世界朋友圈”的广度。来自成都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成都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

而在体育方面,成都大运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成都世运会的先后举办,不仅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系统提升,更激发了全民健身与赛事经济的持续活力。

体育赛事成为文化与城市的“共同语言”,是成都主动链接世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23年8月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演员进行表演。图据新华社

除了表达方式的开放,成都对“人”的接纳也体现在城市服务的细节上。

2025年,成都已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坐地铁功能,游客无需兑换人民币,即可使用Visa、MasterCard等外卡直接过闸。

而在成都文旅场景中,外文导览、国际游客菜单、数字文旅卡等服务逐步完善。宽窄巷子、东郊记忆、金沙遗址等地同步上线多语种讲解,扫码即读、即听,消除“语言焦虑”。景区配备外语志愿者服务站,甚至不少夜市摊主也开始尝试用简单的英语与游客沟通。

▲8月6日,参加世运会的远动员、裁判员坐火锅巴士、游锦江等体验成都生活

“我在春熙路用Apple Pay买了奶茶,还坐了地铁去锦里,整趟旅程都不需要换钱。”来自德国的旅行者Linda告诉记者。

对于城市来说,国际化是一个个市井场景里“你来了,我欢迎你”的真实表达。

“办一场赛,兴一座城”

如果说开幕式是一道主菜,那么成都围绕世运会布局的“配餐”也同样可圈可点。

从成都大运会到成都世运会,成都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按下“快进键”。今年1月至5月,全市接待游客1.38亿人次,同比增长5.2%;旅游总收入1807亿元,同比增长6.1%;音乐产业产值突破262亿元,同比增长4.44%……一串串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成都文化品牌的强大号召力。

为让广大市民群众和海内外游客乐享实惠、畅游蓉城,成都以“世运有礼成都等你”为主题,在6月至8月特别推出暑期消费季系列活动。例如推出“成都逛街计划”,串联起“IFS大熊猫”“SKP生机塔”“东郊记忆成都墙”等商圈地标,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打卡。

▲成都春熙路广场资料图

在都江堰、青白江、简阳、彭州、崇州等多地同步开启“食尚蓉城”成都啤酒音乐嘉年华,以啤酒为媒、音乐为伴,打造沉浸式餐饮消费新场景;推出了10条美食体验路线及100家推荐商户,欢迎广大市民游客漫步街头巷尾,解锁舌尖上的“千面成都”。

体育赛事也不再是“纯比赛”——而是链接本地品牌、街区商业、市民生活的超级场景。

“办一场赛,兴一座城”正成为现实。

从火锅走向全世界,到滑板少年飞跃“城市之心”;从地铁能刷外卡,到绿道骑行成社交热词;从办一场国际赛事,到把街头文化写进开场——成都没有大声说“我很国际”,它只是用行动告诉你:这就是成都。

这是一座正在悄然完成身份转变的城市:从西部中心,到国际舞台,从近悦远来的安逸巴适之都,到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

街舞是序曲,绿道是注脚,真正的主角,是这座包容、热情、不断更新的城市本身。(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