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能入口,那大概就是这个味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5509248446

以甜品为媒介,讲述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现文物上精湛的技艺,璀璨悠久的历史,和其中凝聚古人无穷的创造力。

一尊满身锈绿的“妇好鸮尊”,切开却是蓬松柔软的蛋糕;一柄闪着星河光泽的“越王勾践剑”,轻咬下去竟是丝滑的巧克力。原本只在展柜中遥不可及的国之重器,如今被甜品师的巧手搬进味蕾世界,历史与糖霜之间,隔着的距离忽然变得触手可及。

最近,武汉甜品师邹明磊因为“挑战用甜品做一百件文物”走红网络。她将文物的庄重与蛋糕的轻盈巧妙相融:有来自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有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还有彰显楚地浪漫的虎座鸟架鼓……每一件都像是从博物馆“走”进了蛋糕坊。

当古老的纹饰化为糖艺的细节,当历史的厚重变成入口即化的甜蜜,一代年轻人也在蛋糕的香气中,悄悄与传统文化相遇。

一口咬下去,三千年瞬间融化

“你敢相信这是一个蛋糕吗?”当造型逼真、纹饰繁复的“文物甜品”出现在画面中,高清的镜头将其中的细节放大,作品上的每一个纹路、褶皱都栩栩如生。点进博主“小邹邹”的账号,可以看到邹明磊用一双巧手让文物“活”在了甜品世界里。博物馆里不能动的,她偏要做成能吃的。

  ▲邹明磊用甜品复刻的妇好鸮尊。(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其中,让邹明磊的视频登上热搜,被各大媒体报道转载的妇好鸮尊蛋糕,耗时十余天才得以呈现。据悉,这件文物原型身上分布了8种纹饰,包括盘蛇纹、饕餮纹、兽面纹等,整件鸮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每一种纹饰都需要依靠邹明磊挨个拆分、拓印、再用翻糖刻下来,组装到甜品主体上。

早在2018年,邹明磊就已经凭借复刻的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斩获世界蛋糕大赛银奖。这也成为了她将甜品与文物结合进行创作的伊始。自此以后,她的烤箱里就住进了博物馆。

  ▲邹明磊用甜品复刻大克鼎。(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我常说,老祖宗的审美就是‘天花板’的存在,我们照着学就是了。以前我学习美术灵感枯竭的时候,也会去逛博物馆。”邹明磊说道。

2024年末,邹明磊开启了“挑战用甜品做一百件文物”系列的创作。目前,她已经创作了十余个以文物为原型的甜品,并且涵盖了不同种类、材质的文物。从文物的选择,到资料的收集,还有细节的制作,一件作品背后的创作时长往往长达数百个小时,可最终呈现在观众眼中的,不过两三分钟。

  ▲邹明磊用甜品复刻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在邹明磊看来,在有些人的印象中,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文物,都是“高冷”的存在,隔着玻璃展柜无法触及,而当自己用食材来复刻这些国之重器,反而让年纪小的朋友们有了贴近感,没有那么“高冷”。毕竟,能入口的文物才是真的零距离。

“在蛋糕中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

凭借国风作品在世界蛋糕大赛上斩获佳绩的,不只邹明磊一个。2017年、2019年,“80后”四川小伙周毅创作的“中式翻糖”作品《武则天》《嫦娥》,两获世界蛋糕大赛金奖,古风典雅的形象、中西融合的方式,别具一格,惊艳全场。

  ▲周毅团队作品《嫦娥》。(图片来自中新网)

在2019年的比赛中,周毅团队参赛的《嫦娥》《白蛇传说》《梁祝化蝶》《人鱼公主》4件作品都获得了金奖。嫦娥、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毅把这些翻糖蛋糕做成的古代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发到自己的微博上后,收获了几千条评论,而点赞数达到了几万之多。网友们纷纷赞叹道:“简直是艺术品啊”“国风翻糖蛋糕太美了”。

  ▲周毅作品《醒狮》。(图片来自中新网)

据介绍,翻糖蛋糕起源于西方,是英国王室常用在婚礼上的艺术蛋糕。翻糖蛋糕是以翻糖为主要材料,代替鲜奶油,用糖粉、糖浆、果胶,擀出糖皮,搭配巧克力蛋糕胚,经过翻糖师的巧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造型。

翻糖蛋糕在欧美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而进入中国却仅有数年时间。凭借数年的努力挑战近百年积淀并获赞誉而归,周毅表示,这其中依靠了中国的传统技艺。在学做蛋糕前,周毅曾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学习传统的面塑技艺。“正是因为有了面塑的基础,所以我在刻画蛋糕人物的时候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细节。”

  ▲周毅团队作品《梁祝化蝶》在2019世界蛋糕大赛上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网)

“西方传统翻糖蛋糕中,大部分衣服是固定僵板的感觉,而中国古代服饰需要表现出飘逸感。因此,我们作品中的衣服不是用西方贴糖皮的技法,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糖人、面塑技艺,先塑造出人体形态,再给人物一层层地穿衣服。”周毅说。

  ▲周毅团队作品《功夫熊猫》。(图片来自中新网)

而在另一款“功夫熊猫”造型的蛋糕则展现了5只熊猫在竹林中习武的样子,每只熊猫的毛发都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有网友看到照片后评论说:“在蛋糕中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

周毅则表示:“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获奖其实也是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福。”

文化走到舌尖,谁能不心动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开始学习翻糖手艺。在广州一家烘焙学校里,“Z世代”翻糖师苏鼎凯聊起了他的翻糖蛋糕《敦煌飞仙》,讲起了西式糕点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国潮化的故事。

他说:“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国内市场上翻糖蛋糕刮起了国潮风,新中式造型的糕点很受年轻一代欢迎。”

  ▲苏鼎凯介绍翻糖蛋糕《敦煌飞仙》。(图片来自中新社)

敦煌美女,肌若凝脂,身着红裙,手臂缠着淡绿色披帛,翩翩起舞于荷花丛中,立在一个画满敦煌壁画的底座之上……苏鼎凯的翻糖蛋糕《敦煌飞仙》,三个糖人栩栩如生,从头发到手指尖都很精细。

苏鼎凯说,因为翻糖的可塑性强,可以复刻出不少事物,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学校团队在去年以1:200比例复刻的江南水乡无锡荡口古镇。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砖一瓦,一花一草无不精细,当中国风“翻”进西式蛋糕,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在了食客面前。苏鼎凯称,因为按比例微缩,古镇中米粒大小的门锁、茶具,翻糖师要靠镊子辅助造型,虽是翻糖做的古镇,若保存得当,这个作品可以存放十多年。

在周毅看来,面塑与翻糖的结合,可以延伸出更好的手法,制作出更漂亮的作品,也可以给中国艺术的承载与生长提供非常好的土壤,“我也会继续通过翻糖这种媒介,去讲好中国故事”。

邹明磊也谈到,其实自己一直想做的,就是以甜品为媒介,讲述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现文物上精湛的技艺,璀璨悠久的历史,和其中凝聚古人无穷的创造力。

在邹明磊看来,视频中传递的文物故事只要被观众所记住,他们自然也“品尝”到了来自文明瑰宝的甜蜜滋味。“就比如妇好鸮尊的那期视频,只要有网友通过这个视频,知道了妇好的故事,了解到‘鸮’到底是什么生物,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他们也‘吃’到了这道甜品。”(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华西都市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