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夏天不够热吗?持续30℃的高温里,鲁迅同款毛背心居然成了顶流。
是夏天不够热吗?持续30℃的高温里,毛背心居然成了顶流。更出人意料的是,它还是鲁迅同款——那件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紫色绞花针织背心。
这件原本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民国私服”,此刻被文艺青年与莫言等文学大咖们争相上身。有人调侃:“穿上它,写稿都快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时尚轮回,就这样热闹地登上了当下的社交舞台。
▲小红书上热议“鲁迅同款毛背心”。(图片来自小红书页面截图)
鲁迅也没想到,90年后成了带货王
不久前结束的2025上海书展上,一件紫色绞花毛背心意外走红,甚至登上热搜第一。
这款由“人文之宝”复刻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不仅还原了鲁迅的日常穿衣风格,还意外成了时尚新宠。文学圈大咖们不甘示弱,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作家贾平凹、文物收藏家马未都也纷纷穿上,凑起了最有文化气息的“OOTD合照”。
“没想到大家还真挺喜欢这件毛背心,每天咔咔卖。”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主任邝芮说,现在虽然仍旧是酷暑天气,但是这件毛衣也已经销售了大几百件。“最近正在猛踩缝纫机,疯狂补货中。领导强烈要求做纯羊毛的、还要做大码的。”邝芮说。
据邝芮介绍,这件毛背心首次亮相是今年年初的北京朗园书市。5月份,他们在鲁迅故里绍兴开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鲁迅故里旗舰店,这件毛背心也作为一个很有特色的产品在店中展示。除了毛衣外,还做了一些紫毛衣冰箱贴、紫毛衣冰棍儿。
看到这件毛背心在当下火遍社交媒体,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并不感到惊讶。他说,鲁迅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文化旗帜,虽已辞世近90年,但他的全球影响力依然深远。
在社交平台上,“鲁迅紫毛衣”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榜。有人调侃“穿上立刻化身文艺青年”,作家们自嘲“写稿效率翻倍”,更有读者笑称“书没买到,却带走了鲁迅同款”。这场风潮,也让鲁迅从课本人物变回鲜活的“生活同伴”。
说不出口的爱,就织在背心里
凭借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复古设计,这件紫毛衣吸引了无数目光,但它背后还藏着一个暖心的爱情故事。这件被网友戏称为“文化战袍”的上衣,实则是民国版“手工爱心礼物”。
1926年秋天,鲁迅伴侣许广平(当时还未公开恋爱关系)在广州亲手编织了一件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并从广州寄到上海。在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合集《两地书》中,许广平写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无事,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
收到背心后,鲁迅立刻穿上它并回信:“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这件毛背心,不仅是许广平深情的载体,更是鲁迅对生活热爱的见证——他穿着它上课、会友、拍照、伏案写作。
邝芮介绍:“其实鲁迅还是很时尚的人,对色彩的把握特别好。鲁迅穿着这件毛背心留下了很经典的照片,他还在毛背心外面搭了一件针织衫,这个造型也很别致。”鲁迅研究者黄乔生则指出,鲁迅只穿一件毛衣就能御寒,但他非要穿两件,因为那是许广平亲手织的,他要让她开心。所以,这件毛背心除了功能价值,还有情感价值。
▲鲁迅穿毛背心留下经典影像。(图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微博)
鲁迅形象,为何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不光是这件紫色毛衣,从发型到服饰,鲁迅本人的整套造型,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符号。发型与衣着,皆可成为思想的载体。
1903年,鲁迅剪去长辫,拍摄“断发照”并写下《自题小像》,标志着对旧制度的反叛。后来,他干脆为自己设计了一款经典造型: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加上隶书“一”字的胡子。他甚至为自己设计了大衣款式,把传统长衫改得干净利落,配上中山领,简洁中带着时髦感。
不仅是穿搭方面,鲁迅的美学造诣远超想象,鲁迅一生除大量创作和翻译之外,也积极投身于美术事业,既是中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先驱者,也是现代美术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
众所周知,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初版),也设计了自己许多作品、译作的封面。此外,他一生收藏原拓中国现代版画2000多幅、原拓外国版画近2000幅;举办美术展览,编辑美术书刊,翻译艺术理论,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知名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曾说:“在我能够读到的民国文艺言论中,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在今天,鲁迅的毛背心从书信里走到书展上,从黑白影像走到小红书热搜。它不再只是文人私服,也不仅仅是一件背心,而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符号。
时尚会过时,但鲁迅不会。(完)
参考极目新闻、南方+、青年文摘、长江日报、橙柿互动·都市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