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热情,遥相呼应——这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能。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雨季一到,云南的山林里便涌动着寻菌的人潮。
有趣的是,同样的场景,也在捷克、俄罗斯、西班牙的森林上演:一家人背着篮子,兴奋地钻进林子找蘑菇。
东西方的热情,遥相呼应——这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能。
但热潮之下,也有隐忧:山林“秃”了,垃圾多了,甚至有人因误食中毒。如何在热情与理性之间、经济与生态之间保持平衡,是云南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世界探索的答案。
▲网友在云南拍摄的蘑菇。(图片来自小红书截图)
文人吃嗨了都爱吟诗一首
中国人采食蘑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可以发现,早在距今数千年,人们就已开始食用和种植蘑菇。毕竟人类早期的生存法则就是:看到能吃的,先尝一口再说。
先秦时期,“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朽壤之上有菌芝者”(《列子》),“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吕氏春秋》)等文字记载,表明菌菇的食用已非常普遍。
既然古人已经懂得种植,为何还热衷于野外采摘?从古诗词里可以观其野趣。
如“吃货”苏东坡的“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他和老友在林间闲逛,偶然采到黄耳菌,便和白芽姜一起做成美食,大快朵颐的畅快里有一份意外之喜。诗僧贯休很爱捡蘑菇,“担头何物带山香,一箩白蕈一箩栗”,对他而言,蘑菇是乡味,更是生活之味。
▲蘑菇。(图片来自包图网)
生活在南宋的陈仁玉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念,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菌菇。他写下《菌谱》一书为蘑菇们一评高下,并记录它们的生长环境、采摘时间、食用方法等,堪称南宋版《蘑菇米其林指南》,只不过没有黑星只有“黑菌”。这样的“保姆级”攻略还有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清代吴林的《吴菌谱》等。
值得一提的是,鲜嫩、香甜、浓郁、爽口……蘑菇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因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蘑菇的野生代言人。明朝诗人王绂在“吃后感”里安利:这比牛酥饼还要香甜,口感却像豆乳羹一样嫩滑,不过只可惜太少了,不够我这老饕吃。同一时代的史迁则评价道:什么鹅呀鸡呀,跟蘑菇相比都不值得一提,我们应当拱手作揖,以示对蘑菇的敬意。
香甘绝胜牛酥饼,嫩滑偏宜豆乳羹。却爱老饕难便饱,吟肠依旧作雷鸣。——(明)王绂《适閒翁以松蕈风销见饷以诗戏呈》
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明)史迁《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
所以,如果你对采蘑菇情有独钟,那或许是基因在作祟。
当游客比蘑菇还多的时候
如今,除了大理苍山,整个云南,包括丽江、香格里拉、昆明,采菌体验团都在遍地开花。可以说,从去年开始,采野生菌就成了一个爆款文旅项目。
找蘑菇、挖蘑菇、拍蘑菇、扔蘑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可是,说好的“菌子捡都捡不完”“下一场雨就长满山”呢?为什么采着采着,不仅蘑菇消失了,山也快“秃”了?
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许容聚发布了一篇文章,提出蘑菇是真菌用来传播孢子的一个载体,采集不会对蘑菇本身造成太大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破坏腐殖层、不分大小或毒性统统采摘,会导致大量蘑菇来不及传播孢子,而没了蘑菇,一些与蘑菇共生的植物也生长不了。
很多人一边喊着“保护大自然”,一边把山薅成地中海,蘑菇看了都摇头。
▲网友拍摄的蘑菇。(图片来自小红书截图)
所以,蘑菇应该怎么采?
2024年8月1日,云南楚雄《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文件中就提到了要使用科学规范的采集方法:
如应当使用木棍、竹片轻轻挖出子实体,不得使用锄头等大型工具采集野生菌;采集时,每隔30米至少留1个子实体,让其自然生长传播菌种等。
互联网上也流传着许多采蘑菇的小技巧,其中最让人好奇的是,采摘前要先把蘑菇“拍醒”。为什么要拍?并非娱乐,而是让蘑菇的孢子散落,以便于更好地生长发育。
在中国古代,也有着“惊蕈”的记载。通过木头敲击促进菇类生长的过程叫“惊蕈”,“蕈”就是蘑菇,“惊蕈”就是把蘑菇吓一跳。
俄罗斯大叔采蘑菇,能笑成200斤的孩子
你知道吗?国外也有“蘑菇季”,全家拎着篮子上山找菌子的场景,一点不比今天的苍山热闹少。
被誉为“中欧花园”的捷克,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很久以前,采蘑菇在捷克民间就很风行。“朱门酒肉臭,穷人爱蘑菇”,蘑菇过去被称为“穷人餐桌上的肉”,穷人因为买不起肉就拿蘑菇代替。久而久之,采蘑菇就从一种改善生活的维生手段,逐渐形成一种民俗。
如今,采蘑菇已成为捷克的“民族业余爱好”。尤其在蘑菇生长旺季,一家人倾巢而出、到别墅附近的森林“拾菇”,已成为许多家庭周末休闲的重要活动和最大乐趣。很多人为此甚至废寝忘食,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在西班牙,采蘑菇是许多家庭的周末活动。“相当于一次郊外远足,欣赏自然风景,品尝美食。”西班牙菌类专家Fernando Martínez说。索里亚是位于西班牙中部的省份,有超过15万公顷的森林,其中80%都是松树林。这些树林就是成百上千种野生蘑菇生长的温床。不过,在这里的森林中采蘑菇需要特别的许可证,游客5欧元两天,每天最多可采摘5公斤。但采摘后的蘑菇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售卖。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你印象中充满童真的画面,在俄罗斯可能会画风突变——他们屏息凝气,一旦发现一只蘑菇,就会欣喜不已;发现一串蘑菇,可以跳起来;而如果发现了一大片蘑菇,再壮的俄罗斯大叔,都会笑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
每年4月至10月,是俄罗斯人采蘑菇的季节,他们将这项活动称之为“安静狩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参与进这个全民活动。平时在生活中严肃、不爱说话的俄罗斯大汉,一看到硕大的蘑菇就整个人都化了,采到后甚至还会轻轻地抚摸、亲吻、拥抱这些蘑菇。俄罗斯甚至还流传着一则笑话:采蘑菇的人对蘑菇说的情话比对老婆说的还多。
夏天即将过去,你准备什么时候去采一次蘑菇?
参考《光明日报》、博物南京微信公众号、《团结报》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