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百年前,巧克力就与中国结下缘分。它的第一位中国品尝者,极有可能是一代帝王——康熙。
又到七夕,这一传承千年的东方节日,自带浪漫的基因。在古代,巧果是这一天的“甜蜜主角”;而如今,巧克力已悄然占据了心动C位——它不只是甜,是爱意的实体语言,是一口就能尝到的缠绵。
但你或许不知道,这块黑色黄金,早在三百年前就与中国结下缘分。它的第一位中国品尝者,极有可能是一代帝王——康熙。
▲巧克力。(图片来自包图网)
嘴巴开派对,胃在开大会
可可,作为制作巧克力的核心原料,是巧克力故事得以展开的基石。目前普遍认为,人类食用可可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相传,最早发现可可树并品尝其果实的是中美洲的古代奥尔梅克文明,此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也对可可青睐有加。他们深信,可可是羽蛇神赐予的珍贵礼物,饮用由可可豆制成的巧克力饮料,便能获得神灵的庇护与力量,正因如此,可可也被尊称为“众神之食”。
在玛雅文明的雕塑、壁画等艺术创作中,可可以及盛装可可的器具频繁出现。他们将烤制后的可可豆研磨成粉,加入水中,再根据不同场合,添加辣椒、香草、玉米粉等各种调味料,调配出不同风味的饮品。这饮料味道又甜又苦又辣,喝之前还要打出泡沫。一杯下肚,嘴巴开派对,胃在开大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chocolate)一词,就是音译自美洲原住民语言中的“苦水”或“打出泡沫的水”。
到了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巧克力饮料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更多原料被融入其中,口感变得更加丰富醇厚。这种独具风味的巧克力饮料被视为神圣之物,不仅在庆典、婚礼等重大场合饮用,还用于宗教祭祀仪式。
▲3月10日,巧克力制成的《铜坐龙》吸引游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加糖,他们不爱
15世纪末,航海大发现浪潮涌起,欧洲探险家踏上美洲大陆,巧克力迎来新契机。
西班牙探险家把可可豆带回欧洲,可传统巧克力饮料苦辣交织,与嗜甜的西班牙人口味不符。于是,他们往其中添加蔗糖和香草,减轻苦味,让口感变得香甜。
改良后的巧克力饮料迅速俘获西班牙贵族的心。下午茶时,它与糖、牛奶、鸡蛋、小饼干或干面包块等搭配,是重要角色;在展览、游行、节日庆祝等场合也频频现身。西班牙宫廷对巧克力制作工艺秘而不宣,直到17世纪,巧克力才逐渐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成为欧洲权贵社交宴会、彰显身份的必备饮品。
随着巧克力声名远扬,欧洲各地巧克力作坊涌现,生产走向商业化。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新变革,机器助力可可豆加工更高效,巧克力产量大增、价格下降,走进中产阶级生活。
19世纪堪称巧克力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为解决冲调巧克力饮料时油脂分离难题,荷兰化学家范·豪登父子发明可可压榨机,1828年申请新型巧克力粉加工流程专利。此后,可可脂得以分离,用脱脂可可粉制作的巧克力更细腻、口感更佳。有趣的是,分离出的可可脂在随后两百年里广泛应用于糖果制造和化妆品生产,身价远超脱脂可可粉。
1847年,英国J.S.弗莱父子公司用可可脂和糖等原料制成第一块固体巧克力,实现从饮品到食品的转变。这种固体巧克力便于携带保存,大受消费者欢迎。随后,巧克力产业在欧美蓬勃发展,雀巢、吉利莲、好时等知名品牌纷纷崛起。它们不断创新工艺,推出多样口味和包装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交通与通信技术进步推动巧克力销售范围扩大,走向全球市场。
▲2022年11月13日,山西省太原市,平面设计师孙晟设计制作的布币巧克力。(图片来自中新社)
康熙尝了一口后说“知道了”
那么,巧克力是如何叩开中国大门的?这段历史与康熙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约300多年前,巧克力随耶稣会士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在那个年代,进口零食的第一位消费者,可能就是皇帝本人——康熙。他与巧克力的缘分,或许始于一场疟疾。当时,洪若翰、刘应等耶稣会士进献奎宁治愈了他的疟疾,这让康熙对西药兴趣大增,认为其有特殊疗效。
17世纪中期,巧克力作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重要饮品,在华耶稣会士常饮用,当时被译为“绰科拉”。康熙听闻后心生好奇,视其为“神药”。恰逢罗马教廷派多罗来华,他带着两位医生及一些西药抵达中国。康熙为求“绰科拉”,命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前去索取。
多罗将150块巧克力交予赫世亨。赫世亨为探配方,向康熙御医、意大利耶稣会士鲍仲义询问。鲍仲义虽为医生,却对制作方法知之甚少,仅告知巧克力产于美洲、吕宋(菲律宾)等地,由可可、香草、牛奶、茴香及一种“agent”添加剂制成饮品。赫世亨获此信息后,选送50块巧克力给康熙,并上报食用方式。康熙或品尝过后,对其药效不明,便要求赫世亨继续查清。
赫世亨再次询问鲍仲义,意大利神父明确表示,巧克力只是饮品,药用价值不明,并非特效药。赫世亨上报称:“‘cokoladi’(巧克力)非药物,如同‘ameriga’(美洲)的茶叶,可一日一次或两次饮用。老人、胃功能弱、腹有寒气、腹泻、消化不良者皆可饮用,对增加胃热助消化有益;内热发烧、痨病初愈、痔疮流血、泻血者不宜饮用。”
康熙看到奏折后,仅批“知道了”三字,便再无下文,也未再索要巧克力,显然兴趣缺缺。
后世学者推测,康熙或因巧克力不合口味、无期望的药用价值,且饮用有禁忌,才将其拒之门外。直至近代,巧克力才重新进入中国,成为如今深受国人喜爱的甜品。
说了这么多,其实爱情的味道就像巧克力:有点苦,不算坏事;太甜,反而腻人。最好的爱情,是在苦与甜之间找到平衡。
所以,在今天这个七夕,别怕爱情有点苦,咬一口巧克力,你会发现——苦,原来也是另一种甜。
参考北青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