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从来不是关于恐惧的节日,而是关于爱与记忆的延续。
幸好思念无声,否则震耳欲聋。
当满载思念的火光照亮黝黑的天际线,便是农历七月十五到了。
这天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中元节”。在过去,中元节因为“鬼节”的别名让很多人害怕,然而今年的中元节,“突然就不害怕中元节了”的话题上了热搜,网友们说,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是思念,你曾害怕的“鬼魂”,或许正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
山野间的星河灯会
在贵州,中元节从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祭祀节日。
龙头河畔,风雨桥下,一簇簇火焰几乎将整条河都映成了橙色,纸钱纷飞,青烟缭绕,每个人的身影都只剩下轮廓,好像天地、阴阳在此时此刻已经混成了一片,在别样的“万家灯火”的照耀下,人们和已逝的祖先亲人正无限接近。
这是贵州中元节的一个传统祭祖习俗——烧包,人们将冥钱按一定标准塞进包封中,在包封上认真写好已故亲人的名字,就像填快递单,烧之前还要打好封,以免其他“鬼魂”冒领,而后将纸包被堆叠成塔状,周围点燃香烛,象征着为亡者铺就通往彼岸的道路。
在刚刚过去的中元节期间,贵州凯里市民聚集至龙头河风雨桥下“烧包”祭亲,希望先人在地下也能收到后代的心意,地上燃起“一片星空”,场面震撼人心,像极了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场景。网友评论道:“摇曳的不是火焰,而是相隔两世的思念。”
还有许多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留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人说:“以前教我写包的人,被我写进了包里。”还有参与者表示,“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道出了人们对记忆的执着与对生命的敬畏,也蕴含着人们对亲情的珍视与不舍。
▲2023年8月30日,中国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香港特别行政区市民在九龙佐治五世公园内旅港潮州人举办的“盂兰胜会”上欣赏“神功戏”,度过传统农历节日。(图片来自中新社)
万里山河同一种牵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思念之心相同。
不仅仅是贵州,广西人也很重视中元节,不过他们过的是七月十四。中元节这天,广西人陆续返乡回家过节,这一天相当于广西的小春节。他们习惯在这一天宰鸭祭拜,希望鸭子能够渡回先辈的灵魂。不少市民还到路边烧香、烧纸钱、烧一些剪裁好的纸衣来祭拜,俗称烧街衣,也有一些市民在当晚放水灯的习惯。
中元节也是湖南人的大日子,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湖南人就开始在家里摆上供桌,接老祖宗回来吃饭。在供饭时,有着严格的规矩。所准备的菜肴数量必须是双数,且做菜时不能先尝,只有祖先享用后,人们才能开始用餐。有人说,这是湖南一年一度的“跨界请客”。
山东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当地的中元节习俗也同样隆重。一般而言,百姓多于午后携祭品上坟祭祀。据《单县县志》记载,当地祭品包括“竹盂兰盆、纸衣帽及素食数碗”,供品尤为丰盛,包括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制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
在潮汕,人们在路边插香、烧纸,向路过的“孤魂”布施,称之为“施孤”;香港会在这一天“烧街衣”,告慰先人;云南纳西族称这一天为“桑美波祭”,要放河灯祈福;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能在街头看到烧纸的人默默看着燃起的灰烟……
▲2023年9月6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香港筲箕湾街头上演盂兰胜会“大士王”巡游民俗活动。(图片来自中新社)
思念才是中元节的答案
中元节从来不是关于恐惧的节日,而是关于爱与记忆的延续。
在网上,“把中元节过成《寻梦环游记》”成了热门话题。这部动画电影虽然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但寻找和重新认知逝去亲人的故事同样让中国观众共情。
影片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死后世界,亡灵们一个个盛装打扮,跨越万寿菊花瓣筑成的花桥,准备奔赴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在这个节日里,亡灵可以回到人间看望亲人,与家人团圆。而在现实世界的家人,也会将逝者的照片供奉在神龛上,准备他们曾经最爱的食物,地上铺满万寿菊花瓣,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这也正是如今各地举办中元节祭祀活动的意义所在,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鬼节”,而是让思念有了仪式化的出口。人们以香火、纸钱、河灯,寄托着对亲人的呼唤,把心底的牵挂安放在某个具体的时刻。
当思念挥之不去的时候,我们不再害怕鬼魂,也开始懂得了上坟的意义。有人说,亲人离世就是你在上班,他在赶集;你在家吃饭,他在地里干活;你去地里找他,他又恰巧回到了家;他永远都在,只是今后每次都会擦肩。
或许,这才是中元节真正的答案——世间没有真正的别离,爱会化作思念长存。(完)
综合潇湘晨报、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