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你也顶着黑眼圈上班,那就只能怪月亮勾魂太成功。
三年等待,只为今夜抬头的一瞬惊艳。月亮“玩了个大变身”——它悄悄染上深红,悬在夜空,仿佛一盏点亮宇宙的红灯笼。
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一场完整的月全食在中国全境上演。月亮先一点点“缺角”,再彻底隐入地球的影子里,却没有消失,而是化作一枚红铜色的圆盘,静静挂在夜空。
人们把它叫作“红月亮”,天文书里称它“月全食”。从1:30到2:53,足足83分钟,这场天象让无数人熬夜守候,只为看一眼宇宙给出的浪漫答卷。
为什么月亮会“脸红”?答案藏在地球的大气里。
83分钟的浪漫
月全食最迷人的,当属明月变暗红。月全食发生时,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完全挡住照向月球的太阳光。按理说月亮该消失不见,可它偏偏不走,还悄悄换了颜色。
▲2025年9月8日,江西南昌,月全食。(后期堆栈)(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这和蓝色天空、红色朝霞晚霞的原理相同。专家解释,地球周围有浓厚大气层,部分阳光经大气折射、散射后,会落到月亮上,且多为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所以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橙色或古铜色,好像夜空自己给月亮加了个暖色滤镜。红月亮颜色深浅,与地球大气中云层、尘埃和污染物含量有关,云量越大、尘埃越多,月亮越红。
此外,天文科普专家提醒,月全食期间,月球边缘有时会出现蓝色或蓝绿色的狭窄光带,即“青边”。这是因为穿过地球大气层顶部臭氧层的阳光呈淡蓝色,投射到月球表面便形成青边。青边肉眼难察,但借助专业天文设备,一般能看到淡蓝色带状区域。抓拍到青边,就像拍到了月食的“隐藏彩蛋”。
▲图为“红月亮”与北京奥林匹克塔。(图片来自中新社)
月全食是罕见的天象奇观,中国全境能观赏其全过程的机会更是难得。上一次中国可见的月全食是在2022年11月8日,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据天文学家测算,明年3月3日,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将出现“带食而出”的月食;下一次我国全境能观赏月全食全过程,则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需等待三年多。
蛤蟆躺枪,天狗背锅
在古代,受限于科学认知,“月食”常被蒙上神秘面纱。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月食是蛤蟆作祟,是蛤蟆精吃掉了月亮。古人一直坚信月中有蛤蟆,即蟾蜍。《史记》记载“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淮南子》称“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注解“詹诸”就是月中虾蟆食月。中国神话里,月宫有只三条腿的蟾蜍,月宫也因此被称为蟾宫。古人视金蟾为吉祥之物,能招财致富,传说三腿蛤蟆“蟾”可口吐钱财。
“天狗吃月亮”也是解释月食的经典神话,其故事随文化演变呈现多元面貌。最早在《山海经》中,天狗被描述为“如狸而白首”的神兽,能抵御凶邪。民间还有另一版本传说:古时有个善良孝顺的目连,其母作恶被玉帝变成恶狗,永世不得超生。后来目连之母逃出地狱,因找不到玉帝,便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吞噬它们让天地陷入黑暗,月食现象由此而来。
▲2025年9月8日,武汉,天空现红月亮。(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其实,早在汉朝,张衡就弄清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挡住了太阳光,才出现月食,正如他所言“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关于中国古代月食记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表示,依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月食记录见于殷商甲骨卜辞,这些记录是研究商代年代和历法的重要依据,但未明确指出“最早”是哪一条。
而《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中最早的一条是“商武丁旬壬申夕”(约公元前1309年),此记录出自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根卜骨,刻辞为“旬壬申夕,月有食”。刘炎称这两本书是我国古天象研究最权威的著作,由此可推断,中国古代很可能在公元前13世纪就有了最早的月食记录。
血月背后,西方的神话与童话
在西方世界,月食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与传说。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却浪漫温柔。
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至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岛,与原住民发生冲突,他和水手们被逼至绝境,断粮断水。幸运的是,哥伦布懂些天文知识,知晓当晚会发生月全食。于是,他向原住民喊道:“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夜晚降临,月光果然消失。原住民惊恐万分,赶忙与哥伦布化敌为友。
西方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月食神话。美国加州北部的胡帕族印第安人认为,月亮有20个妻子和众多宠物,这些宠物多是山狮和蛇。若月亮没给它们足够食物,它们就会攻击月亮,使其流血。当月亮的妻子们围过来保护他,收集鲜血并治愈他时,月食便结束了,这样的结局颇为美满。
而加州南部的鲁伊谢纽族印第安人觉得,月食意味着月亮生病了。此时,族人有责任吟唱圣歌或祈祷,助月亮康复。
▲图为9月8日,江苏南京,月全食发生期间,夜空出现罕见的“红月亮”。(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并非所有文化都将日月食视为灾厄。多哥和贝南的巴坦马利巴族有着别样的传说,他们认为日月食是太阳和月亮在打架,人类希望它们停手。他们的态度倒像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打完架就握手言和。
这些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不同民族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好奇与想象力。
古代对月食的记录非常久远,常见说法可追溯到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月食现象不断推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从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推断出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和公元前2世纪的伊巴谷,都提出通过月食测定太阳—地球—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伊巴谷还想到,在相距甚远的两地同时观测月食,可测量地理经度。到了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前,科学家一直借助观测月食探索地球大气结构。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借月食探究世界的奥秘。而今天的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全民观测试验”——熬夜。不知你昨晚有没有守夜等红月?如果今天你也顶着黑眼圈上班,那就只能怪月亮勾魂太成功。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央视网、新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