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卖“初恋”人设了,莜面对我才是真感情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8014033243

热搜会冷,风口会散,但粮食的故事,总能留下来。

这几天,罗永浩与西贝因“预制菜”话题而引发的争论,持续占据公众视野。舆论热度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业在便捷化与品质化之间的矛盾。

然而,当我们把西贝放进更长的时间坐标中来看,它所代表的西北饮食,并不仅仅是一场消费选择的议题。那里的餐桌,早已镌刻着另一种更古老的饮食符号——莜面。

地道中国“谷子”

西贝的菜单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莜面。这道西北人离不开的主食,用一种古老的谷物——莜麦制成。莜麦已有2500多年种植历史,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北高寒地区。

晋西北的“五寨三分三”品种,茎秆粗壮、分蘖力强。这种莜面色泽洁白如雪,口感筋道有嚼劲,饱腹感极强,曾是北方农人抵御饥寒的“救命粮”。这口感,绝不是健身房里的高蛋白棒能比的——那是粮食和土地之间的硬核默契。

民间谚语“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生动描绘了莜麦的耐饥特性,也揭示了它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既是粮食,也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的桥梁。

        ▲图为9月15日,市民从北京的一家西贝门店经过。(图片来自中新社)

相较于黍的悠久种植历史,莜麦虽然出现较晚,却已发展成为山西饮食的代表。山西的莜麦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它喜欢寒凉气候,主要分布在晋西北与晋东南山区。

莜面的制作工艺中,“三生三熟”堪称一绝(炒制、烫面、蒸煮),这一工艺凝聚了农人的生活智慧。炒制时要三人配合,一人控火、一人翻炒、一人传料,以防毛刺飞扬。烫面用滚水激发麦香,蒸煮则让口感更筋道。

全球燕麦(含莜麦)多产于北纬41°-43°的区域,而莜麦作为大粒裸燕麦,被认为起源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也因此,它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北方高寒地区,成为地域的象征。

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燕麦之都”,其莜面制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蒙古国;河北张家口的莜面窝窝头,则是正月初十“老鼠娶亲”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供品,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莜面为啥“靠姥姥”?

“三生三熟”工艺不仅体现了晋北农人的智慧,也赋予莜面独特的文化意味。

莜麦还能做成栲栳栳、搓鱼鱼、压饸饹等特色面食。其中,栲栳栳堪称晋北人家的餐桌常客,它形似笆斗,谐音“和睦”,每逢老人寿辰、孩童满月或节庆宴客,总少不了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栲栳栳。没有它,宴席就像缺了C位明星,场面立刻黯淡不少。

最地道的吃法,当属浇淋羊肉臊子——将碎羊肉佐以香料调味,与栲栳栳同屉蒸制,肉香渗入面筋,趁热入口,鲜香满溢。往昔物资匮乏时,百姓多以酸菜汤佐食,如今这道朴素搭配仍被许多人视为解腻开胃的风味之选。

▲莜面美食——栲栳栳。(图片来自包图网)

在晋北婚俗中,新婚夫妇共食栲栳栳,寓意白首偕老;岁末年关蒸制此食,则寄托着阖家团圆、诸事顺遂的美好期许。山西民歌《交城山》中唱到“只有莜面栲栳栳和那山药蛋”,反映出旧时山民对这道美食的珍视。

关于栲栳栳的起源,民间有与李渊、李世民相关的传说,虽难以考证,却说明了它在山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莜面和燕麦是一家吗?

如果说到现在,你还是对莜麦或者莜面感到陌生,那么你一定听说过燕麦。

燕麦分为裸燕麦和皮燕麦两类,莜麦就是裸燕麦的代表。在欧美饮食版图中,燕麦消费已是主流,但产品多以皮燕麦为原料制成的燕麦片——这种麸皮与麦粒紧密结合的谷物,需要经过脱壳、蒸煮、压片等工序才能食用。

▲燕麦。(图片来自包图网)

燕麦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洞穴中发现的炭化燕麦粒,成为人类主动栽培燕麦的最早物证。

但长期以来,无论皮燕麦还是裸燕麦,都因口感粗糙、味道寡淡而不受欢迎。即便经过水煮,燕麦粒仍会保留着令人皱眉的砂砾感,甚至经常被嫌“咯牙”。

燕麦命运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那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都已经有人尝试将燕麦粒压平,以此缩短烹饪时间。而有着“燕麦之王”称号的美国商人费迪南·舒马赫,开发出了快熟燕麦。他通过广告强调燕麦营养丰富、耐饱,比肉类更适合作早餐,还能节省时间。在这样成功的商业推广之下,19世纪末,燕麦在美国的销量如火箭般飞升。

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燕麦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超强的“抗饿性”,走进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到了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一项研究标明,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大有裨益,还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自此,燕麦摇身一变,成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一场席卷美国的食用燕麦风潮就此掀起。

这粒曾被嫌弃的谷物,最终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袭。热搜会冷,风口会散,但粮食的故事,总能留下来。

参考山西晚报、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