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来的时候,已经快9点了。从午门出口望去,整个故宫已经陷入一片黑暗。”
一场展,九小时的队。
故宫的“百年展”成了这个秋天让人又期待又崩溃的话题——不是因为展太精彩,而是因为,光排队就能排到天黑。
社交媒体上,不少游客吐槽:“等的不是文物,是体力极限挑战。”还有人无奈调侃:“这队伍,能从午门排到明年。”
一边是人山人海的热情,一边是秩序与体验的双重考验。为什么看个展,成了体力活?
“等!等!等!”
不久前,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看展经历:为了参观《清明上河图》,居然排队到晚上11点。他感叹道,排队长达9小时,游览体验确实不太好。
有游客反映,由于展区动线设置不太合理,内部三个展厅相互独立,参观后无法回头。很多人虽然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但可能还是没能看到所有展品。
![]()
▲观众在午门下排队等待进入参观特展。(图片来自在红星新闻客户端)
有网友还透露,在10月12日晚上,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排队区域发放了热水,帮大家取暖抵御寒意。
看得出来,当时的故宫可真是排得水泄不通。不过,对于很多游客来说,为了看到《清明上河图》等“顶流”国宝,多等一会也能接受。
游客曲先生提前一周预约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的特展门票。虽然这次特展是免费的,但必须要购买故宫的大门票并单独预约。
曲先生原本打算轻松参观,结果没想到,从中午12点多到场,直到晚上8点才排到:“我出来的时候,已经快9点了。从午门出口望去,整个故宫已经陷入一片黑暗。”
故宫回应:等多久全看“现场气氛”
那排队等上9小时,故宫方面怎么看呢?对于这一情况,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13日做出了回应。
他们表示,自9月30日展览开始以来,热度一直非常高。特展门票需要提前一周预约,开放预约的时间通常为晚上8时。只要观众成功预约到当天的门票,就可以前往排队。
▲图为游客身着古装排队。(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工作人员也坦言,排队火爆,等多久全看“现场气氛”坦言:“具体排队需要等多久,取决于现场的实际情况。”
他们表示,故宫博物院平时的闭馆时间是下午5点,但由于本次百年大展的特殊性,闭馆时间会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人员补充道:“已经预约了门票的观众,当然不会不让排队!”
关于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故宫表示将收集游客的反馈,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优化展览流程。
此外,也有网民提到,故宫12日出台了新措施,为游客发放参观牌子,标注了具体的参观时间段和序号,目的或许是为了避免插队现象。
![]()
▲故宫为参观百年特展的游客发放牌子。(图片来自游客供图)
通过这些措施,故宫博物院显然在尽最大努力解决排队问题,让游客们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即使要排上长队,人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文化的向往与守护。
一眼千年,难怪人挤人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排队这么久,甚至熬夜也要来看这些文物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展品的价值和文化的力量。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特展,展出了200件(套)精选文物,它们从195万件故宫馆藏文物中挑选出来,横跨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件展品都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些文物不仅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象征。
《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本次展览的“顶流”展品,十年未曾公开展出,大家对它的期待几乎达到顶点。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为了庆祝建院九十周年,特别举办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展。那时候的故宫早晨一开门,游客们便涌向展览馆,像是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线,场面非常壮观,甚至被形容为“故宫跑”。
![]()
▲图为观众参观、拍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图片来自中新社)
还有《五牛图》,它是中国最早的纸本绘画之一,这幅画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历史背后的修复故事也让人动容。
事实上,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含着无数修复者的努力。比如,《五牛图》自1958年从香港购回时,已经破损不堪。经过数十年的精心修复,它才得以焕发新生,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
故宫博物院在展览中提到:“几经风霜,数代旧藏辗转重归,廿万珍藏陆续入库,文物体系日臻丰满……今之紫禁,一座永恒的文化殿堂。守之者,传之者,皆寓山河万年。”这段描述,正是对那些为文化守护付出努力的人的敬意。
故宫的百年大展,不仅让人回望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也让我们体会到文物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力量。这些珍贵文物不只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化的守护,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无比值得。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为了这些文化瑰宝,忍受一段漫长的等待吗?(完)
参考中国新闻周刊、红星新闻、文学报、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