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累?靠“邪修”也能过得蛮好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61035590259

这个原本经常出现在武侠、修仙小说中,代表“旁门左道”修炼方式的贬义词汇,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渗透进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要说最近的互联网热词,“邪修做饭”绝对位居前列。

炖肉不会调料汁?几瓶养乐多解救你。

做意面时把圣代放进去,放点生抽,等它融化后就是一锅浓郁咸香的奶油汤汁。

蜜雪热卖饮品香柠百香果,倒入鸡爪中,就会获得一锅可与大厨比肩的冷泡鸡爪。

……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质疑,这饭菜的味道是人能吃的?

你还别说,不少网友反馈,不光能吃,比起正统出来的饭菜,味道还略胜一筹。

这个原本经常出现在武侠、修仙小说中,代表“旁门左道”修炼方式的贬义词汇,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渗透进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厨艺基础,厨具就不基础

近年来,新兴小家电层出不穷,带动了大众做饭的热情。用来用去,既经受住了群众考验,也能在“邪修”做饭食谱中高频次出现的分别是微波炉、电饭煲和空气炸锅。可以说,用好这三样小家电,或许就掌握了“邪修”做饭的精髓。

微波炉只用来热饭?你太小瞧它了。

有网友分享道,用微波炉做蓝莓酱、树莓酱,只需要在碗里加入一大包莓果和“致死量”的糖,直接叮一分钟后淋在冰淇淋上就会相当美味,比传统用小锅慢慢熬煮要高效不少,还能保留水果的颗粒感,口感卖相双丰收。

还有网友干脆用微波炉做起了菜。上班前在饭盒里打好鸡蛋,加入油、盐和水搅拌匀,盖上盖子放入微波炉,高火5分钟,鸡蛋羹嫩滑爽口,非常推荐。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截图

至于电饭煲,虽然效率没有微波炉那么高,但胜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5升的大电饭煲,搭配蒸架、蒸饭盘,焖饭、蒸菜、炖汤可以同时进行,饭菜一锅熟省时省力,让人直呼,“‘邪修’做饭就是快啊!”

作为近年新出小家电的代表,在“邪修”们的手里,空气炸锅可谓是“万物皆可炸”。有人用它来烘干蔬菜的水分,将香菜、葱花、干辣椒等原料放进去烘干,瞬间干爽酥脆,方便长期保存。还有人用它来复刻米饭锅巴、香酥鸡翅、猪肉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邪修”做不出的。

看完“邪修”们做饭,不少人感叹,自己对厨具的开发程度或许不足10%。

强者不抱怨环境,“邪修”不抱怨食材

现代人研发“邪修”美食,主要靠厨具。那古人呢?

事实上,他们的“邪修”大法也不少。

“糒”在汉代就已是一种常见的行军干粮。清人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对“糒”的解释非常清晰具体:“已炊之饭,日干之,曰糒;生米麦,火熬之,曰糗。其实一物也。”且“糗、糒是行军之粮”。从史料文献中可以看出,“糒”最初的制作原料应该是米,但随着西汉小麦的普及,用小麦制作可能更为常见。《四民月令》亦有载:五月“麦既入,多作糒,以供出入之粮”。

糒的制作方法深得“邪修美食”的精髓:大米或麦子经淘洗后,直接蒸或者炒熟,曝干、捣碎后,研磨成粉,最后再舂捣成饼子。由于糒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脱水处理,只要不受潮,就可以拥有超长保质期,同时还方便携带。

此“邪修美食”一经研发,就成为行军干粮的首选。从西汉简牍的相关记载来看,糒是作为口粮之一发放给士卒的,并且有专门运输的记载。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截图

除了作为行军干粮外,糒也是牧民们的重要主食之一。毕竟牧民们日常要骑马打猎,对于食物的要求就是方便携带,并且饱腹感要强,那么糒绝对是首选。据《后汉书》记载,作为汉廷对新入籍子民的赏赐,糒居然排在牛羊、黄金之前,居于首位,可见糒在当时的重要性。

糒同样也是汉族老百姓们的重要主食之一,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出门劳作,跟现代人要去上班一样。辛苦忙了一天,换谁也不想做饭。老百姓们只需取出家中存储的糒,泡上水,配点腌制的咸菜,没几分钟就能吃上饭。

既能当战场上的行军干粮,又能作草原的能量补给,还能让古代打工人下班立刻吃上热乎饭,看来,古人也是深谙“邪修美食”之道。

一夜升仙?万物皆可邪修

靠着“邪修”大法,网友们感受到速成技能的快感,就好像凡人一夜升仙,岂不快哉。也正因如此,网友们将“邪修”拓宽了领域,不再拘泥于美食界。你能想到,减肥也能“邪修”吗?

有网友分享,“邪修减肥”意味着跳出传统减肥的条条框框——跑步等运动方式不喜欢,又或者坚持不下去,但可以在KTV连续几个小时又唱又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无痛掉秤。《甄嬛传》等电视剧的忠实剧迷,则可以尝试代入里面的主人公,以当妃子的要求来管理自身体重。而关于如何戒掉容易让人发胖的甜食,更有网友分享“邪修”妙招:把自己想象成心爱的宠物狗,狗狗不能吃巧克力,饮食上要细心呵护,通过情感和心理暗示来实现饮食控制。

“邪修调整体态”,则以“碎片化、场景化”的操作打破以往的训练门槛,对于“爱偷懒”“嫌麻烦”的年轻人来说,无需专门腾出时间,只要想到随时就能做,从而在日常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改善体态问题。

“过去‘邪修’更多带有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的负面色彩,但现在它却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高频流行词’。”00后小婷表示,现在她在搜索时,会习惯性在前面加上邪修这一设定。她认为,“邪修”的核心逻辑,是敢于跳出传统框架,用“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解决生活难题。而目前,这一逻辑已延伸到饮食、减肥、体态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 “万物皆可邪修”的热潮。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截图

在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林玮看来,“邪修”的爆火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当代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与价值重构。

“邪修”的火是趣味的复兴,更是对“标准化、规训化生活”的行动式瓦解。在林玮看来,“邪修”相对应地打破了某种既成的稳固体系,“传统生活方式强调‘按流程来’—— 做饭要遵循烦琐步骤,减肥要靠‘管住嘴迈开腿’,体态调整要报专业课程,这些‘标准答案’给年轻人带来了压力。”林玮表示,年轻人面临工作节奏快、生活成本高的现实困境,“邪修”则用低成本、低门槛的方式,让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主动权”。

在“邪修”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规则,更多的是无限的可能。年轻人用创意和巧思,把生活变得更有趣,也让平凡的日常闪现出一点“修仙式”的快感。那么,今天,你“邪修”了吗?

参考潮新闻客户端、《北京青年报》、科普中国、华声在线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