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小镇达沃斯缘何办起大论坛?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05483384000

达沃斯论坛的一个特点是小型、封闭、非正式交流活动非常多。同时也无须达成某个共识或发表某个公报,不必承受在山下经常承受的那种“日常压力”。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1月15日晚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拉开帷幕。此次年会以“重建信任”为主题,将持续至19日。

年会开幕前夕,海拔1560米的瑞士达沃斯小镇上的达沃斯湖绿波荡漾。往年这个季节,达沃斯湖早已冰封水面,而今水汽氤氲的湖面在雪山的映衬下散发着不一样的气氛。

毫无疑问,“达沃斯”早已不仅是瑞士小镇的名字,更代表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话未来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1月16日拍摄的雪后瑞士达沃斯小镇。(图片来自新华社)

重建对未来的信任

此次年会汇聚了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位政界、商界、学界等各界代表,将围绕经济增长、气候与自然行动、能源安全、技术治理和人类发展等议题深入对话、促进合作。

信任的缺失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论坛发布的《全球合作晴雨表》显示,在2012年至2020年,全球合作呈上升态势,但从2020年到2022年,全球合作指数开始掉头向下。

参与《全球合作晴雨表》发布的麦肯锡公司全球管理合伙人鲍勃·斯特恩费尔斯表示,“我们已经使用过太多具有分裂性的词汇,比如‘脱钩’,但只有合作才能重新点燃解决问题的动力。让我们把合作这个词带入达沃斯讨论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近日表示,面对分裂的世界和不断加剧的社会分化,“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危机管理,还要寻找当前问题的根源,共同建设更有希望的未来,重建对未来的信任”。

  ▲1月14日在瑞士达沃斯拍摄的达沃斯会议中心外景。(图片来自新华社)

小镇为什么办起大论坛?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南部阿尔卑斯山上,海拔1560米,人口只有一万多人。这里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论坛创始人施瓦布之所以选择达沃斯作为永久会址,就是看上了这里优美的风景。

或许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办方所说,“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被赋予了帮助来访者们看清日常关注的各项问题的职责。”

  ▲1月16日拍摄的雪后瑞士达沃斯小镇。(图片来自新华社)

1971年,时年33岁的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选择在达沃斯召开首届“欧洲管理研讨会”,并在会议闭幕次日注册了“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并在达沃斯首次举办年会。此后,论坛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达沃斯举行,达沃斯论坛的称号由此而来。

施瓦布深信,谁来开会固然重要,如何开会却更加要紧。他希望与会嘉宾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而这一点,后来也成了“达沃斯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的核心。

  ▲1月14日,人们在瑞士达沃斯会议中心内交谈。(图片来自新华社)

与其他论坛相比,达沃斯论坛的一个特点就是小型、封闭、非正式交流活动非常多。这种非公开的闭门会议,既能让参会者抛弃繁文缛节,建立个体之间的亲密联系,深入交换意见,同时也无须在会议结束时达成某个共识或发表某个公报,不必承受在山下经常承受的那种“日常压力”。

  ▲1月15日,在瑞士达沃斯,与会者参加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图片来自新华社)

靠山吃山,靠会“吃”会

每年论坛年会期间,达沃斯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精英和重量级人物。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节日盛典气象。

即便要不远万里、舟车劳顿,即便可能遭遇暴雪阻路、交通瘫痪,即便旅馆抬价3倍还可能早已预订一空,可依然阻碍不了这个小镇在此前的50余个冬季里,每每吸引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等各界人士群贤毕至。

  ▲1月15日,在瑞士达沃斯,与会者参加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图片来自新华社)

据世界经济论坛统计,论坛年会可为达沃斯当地经济创造约4500万瑞士法郎(约合4945万美元)效益,给瑞士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约为7500万瑞士法郎(约合8241万美元)。论坛年会拉动了当地旅游、餐饮、酒店和零售业,很多小镇本地及周边居民都靠论坛年会“吃饭”,他们为论坛年会提供各类服务,赚得盆满钵满。

直至论坛年会结束,一切如大戏散场,达沃斯又回归平静。

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年复一年,达沃斯在不知不觉中与论坛年会融为一体。(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新华网、《经济日报》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