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大象、老鼠……还有哪些“动物企业”?

来源:参考消息网 1742193238586

这些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术语,正通过国家顶层设计文件进入公众视野。

作为观察中国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国两会释放出的经济新信号引发广泛关注。在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瞪羚企业(gazelle company)”等前沿概念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术语,正通过国家顶层设计文件进入公众视野。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培育创新主体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其中,“独角兽企业(unicorn)”作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初创明星,已逐渐被公众熟知。这个源自西方风投界的术语,巧妙借用了传说中兼具骏马速度与独角神秘力量的神兽(mythical animal)意象——既暗喻企业爆发式成长潜力,也揭示其万里挑一的稀缺特质。

“瞪羚企业”的命名更具现实投射——这种栖息于非洲草原的敏捷生物,能以每小时100公里的爆发速度躲避猎食。1987年,美国学者戴维·伯奇在《美国的就业:为最多人找到工作的为何是最小的企业》(Job Creation in America:How Our Smallest Companies Put the Most People to Work)中首提该词:指那些年营收超10万美元、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经济加速器”。尽管此后定义有所放宽,但“高成长性”始终是瞪羚企业最显著的特征。

有趣的是,伯奇在同一著作中还提到过另外两种“动物企业”:一是《财富》500强的“大象企业”(Fortune500"elephants"),另一种是街头的“老鼠企业”(Main Street"mice"),也就是“夫妻店”(mom-and-pop type businesses)。但在伯奇看来,“瞪羚企业”才是拉动就业的主力,据他估算,“瞪羚企业”只占美国企业总数的4%,却创造了70%的新岗位。

如何在保持爆发力与防范被吞噬之间把握平衡,成为瞪羚企业必须破解的生存方程式。苹果、元宇宙和亚马逊都曾是“瞪羚”,现已成长为大而难倒的“大象”;而另一些“瞪羚”则吸引了“猎食者”的目光,被大企业收入囊中,典型例子就是照片墙(Instagram)被扎克伯格买下。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当下,“加速度”已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对产业变革方向的精准预判。当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流程、绿色科技改写竞争规则时,瞪羚企业的进化史或许正在印证:商业世界的终极法则,从来不是简单的快鱼吃慢鱼,而是洞察潮汐的鱼群,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洋流。(完)(原标题:“动物企业”

作者/张熠柠 涂颀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