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市场以及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德国企业加大投资。
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 在当前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市场以及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德国企业“用脚投票”,加大投资,用实际行动讲述“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共赢故事。
“由于关税问题,向美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的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德国企业在美国失去了市场份额,就必须在其他地方找回来。
▲4月6日,上海市民在龙之梦新能源超级车展上了解新能源车相关信息。(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华建设更多研发中心
3月下旬,赫尔曼·西蒙率领着由20余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和投资机构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和亳州市,走进新能源汽车工厂、中药材市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寻求中德合作的新机遇。
西蒙表示,中国仍处于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德国公司抓住了机会,不仅在汽车市场,而且在所有其他市场都有涉足,多数德国公司在这里相当成功,并且对成果感到满意。
“未来中国市场会更加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全球自由贸易。”同行的国际隐形冠军企业协会主席史晗说,对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而言,中国是一个开放且增速很快的市场,所以德国企业未来会在中国进行更多投资并开展更多业务。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作为创新市场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国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92%的受访德企表示,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
这样的投资共识正在中国多地上演。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德国欧科林格高性能材料亚洲总部项目建设正酣,厂房主体已经封顶,室内装修和厂房改造等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新厂房比现有厂房的面积扩大了4倍以上,计划年产值由现在的5000万元最终扩张到三四亿元。投资从一期的2000万元人民币,到如今二期预计2亿元人民币,十年时间投资有望扩大10倍。”欧科林格塑料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王耀文说。
在广东深圳,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于今年1月举行奠基仪式,总投资额超10亿元人民币,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重任。在上海,拜尔斯道夫集团今年向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注资3142万美元,进一步推动产品本地化与市场拓展。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574家,同比增长5.8%。其中,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4.7%。
投资增速“上扬”的同时,从传统产业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从建厂到建设研发中心,德企在华的投资还在不断向“新”升级,向“深”求质。
这个春天,德国工业软件开发公司总经理克劳斯·贝内克博士开启了他的“中国探索之旅”,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中国的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技术。
“我们开发了一种数据模型,我希望能够借助中国开发者的力量,以中国的发展速度来加快它的开发进程。”贝内克博士说,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所能实现的功能让他惊讶,他希望在中国建立一家公司,在这里进行大部分的软件开发工作,推动技术落地。
德国大陆集团下属的康迪泰克(青岛)橡塑技术有限公司计划投资约1600万元,用来建设研发中心,以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中德打造全新合作模式
在西蒙看来,近两年,德国在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而且很多投资是用于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其背后遵循的逻辑就是:你必须为每一项活动在世界上找到最佳地点,而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拥有最强的能力。
“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完全可以与德国的汽车质量标准相媲美,并且以持续升级的智能网联技术等特点而著称。”长期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德国柏林勃兰登堡汽车产业集群国际部门主管米歇尔·博泽表示。
正如博泽所言,在全球化产业浪潮的新机遇下,技术互补、市场互惠、发展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正让中德企业在双向奔赴中成为产业链上的命运共同体。
“中德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双方共同的价值观是加强合作、造福两国人民的坚实基础。”西蒙说。
3月底,大众安徽在合肥举办了第四届供应商大会,旨在共同推进面向中国客户的智能网联汽车的高效落地,并促进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截至目前,大众安徽已构建了500余家生产材料供应商及逾1000家一般采购供应商组成的稳定合作体系,持续强化中国本土化布局。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桑杰丰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广阔的发展机遇共同推动着这一进程。为了积极应对不断变革的趋势,在采购领域,企业始终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依托本土研发、深化本土合作、推进中国速度、构建供应链韧性。
作为德国老牌车企,继此前和地平线、国轩高科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后,大众汽车集团今年相继宣布,与小鹏汽车携手打造中国最大的超快充电网络,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11款大众汽车品牌和捷达品牌的全新车型。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伍尔特电子控制系统(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汉默同样看好中德的合作前景。“德国企业可以从中国所拥有的东西中学到很多,中国也可以汲取德国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双方的紧密合作将带来双赢的局面。”(完)
作者/汪海月 赵金正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