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中文名,光看就想醉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56798764764

一颗颗果实,带着北纬38度特有的印记,在炽热的阳光下生长,在醇香的橡木桶里发酵,被酿成一个好故事,在悦耳的碰杯声中诉说着“紫色梦想”。

从宁夏银川到澳大利亚佛利曼特港,803箱葡萄酒正在跨越大洋。

它们来自贺兰山东麓——中国近几年崛起的葡萄酒新产区。9月初,这批酒就将出现在澳洲消费者的餐桌上。

对很多人来说,葡萄酒一直是法国的波尔多、勃艮第的代名词。如今,宁夏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上。

在这里,一串串葡萄在北纬38°的烈日下成熟,被小心采摘、酿造,再静静躺在橡木桶里,等到有一天被人倒进杯中、碰出清脆声响。

宁夏葡萄酒能在国际上被看见,靠的不只是运气。那么,它的底气从哪来?

  ▲2020年9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地内成熟的赤霞珠。(中新社资料图片)

“风土”不是玄学,是天气预报+土壤报告

在葡萄酒界流行一句话: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北纬38度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分布着全球知名的葡萄酒产区。贺兰山东麓日照充足,每年有超过3000小时的光照,相比之下法国的波尔多每年仅有2200小时;欧洲的葡萄园基本生长在海拔200到500米的地方,但这里海拔有1100米高,且拥有透气性强的沙质土壤,可使葡萄根系达到10米深度。

中国西北内陆,嵯峨绵延的贺兰山隔挡了腾格里沙漠的狂风与黄沙,抵挡了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背对沙漠与寒流,贺兰山与黄河合围的土地上,降水量适中和黄河水灌溉造就了这里“年年都是好年份”,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高,独特的风土条件造就了这里“甘润平衡”的品质和典型的东方风格。

“风土”的概念源于法语“Terroir”。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联合会主席郝林海介绍说,风土就是“天地人”。全球葡萄酒产区繁多,每个产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以及种植酿造的观念、文化都有差异,酿造出的葡萄酒风味也有所不同。差异多元,这正是葡萄酒最诱人的品质。

自古,贺兰山东麓就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元代诗人马祖常在其《灵州》一诗中用“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诗句,道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悠久历史。

  ▲2019年9月25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BRWSC)在宁夏银川拉开帷幕。图为世界各地葡萄酒爱好者现场品鉴葡萄酒。(中新社资料图片)

年轻的酒,敢和波尔多掰手腕

贺兰山东麓产区是世界公认的“年轻的葡萄酒明星产区”。近年来,吸引了上百家国内外酒庄前来“掘金”。

“作为一个来自勃艮第的法国人,我不仅把宁夏的葡萄酒卖到了法国,还卖到了全世界。”已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十余年的法国姑娘Christelle Chene亲眼见证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她还起了中国名字——陈仙妮,目前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教育学院法方院长。

  ▲陈仙妮在酒庄工作时的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网)

“我的家乡就是世界有名的勃艮第产区,从小对葡萄酒产业、文化耳濡目染。毕业后,我在中国的工作便是法国酒庄的亚洲区代表。”陈仙妮说,她本来计划将法国高品质的葡萄酒卖到中国,但当2019年3月来到宁夏后,她的工作发生了逆转——将宁夏的葡萄酒推介给海外市场。人生有时就像葡萄酒,一醒来就换了个风味。

“中国拥有与法国、澳大利亚等同样优质的酿酒葡萄种植产区和高质葡萄酒,只是暂时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法国酿酒师彦·奥利威(Yann Robert Marc Ollivier)表示,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需打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刻板印象,在酿造技艺与品牌塑造上下功夫。

  ▲彦·奥利威品鉴宁夏葡萄酒。(中新网资料图片)

2012年,有着近30年酿酒专业技术经验的法国人彦·奥利威来到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那时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深度研究宁夏风土及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

“有人认为宁夏将会是第二个波尔多,其实宁夏产区拥有独特的优势。”彦·奥利威认为,相较于葡萄种植历史悠久的波尔多,年轻正是宁夏产区的优势,它可以去尝试探索种植更多不同的葡萄品种,潜力巨大。

“这片产区葡萄酒的酸度、单宁等更符合中国人需求。”在陈仙妮看来,宁夏葡萄酒产区不仅酿造了符合中国人口感的葡萄酒,还让荒地变成了绿洲,阻止当地水土流失的恶化,并为农民在家门口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工作岗位。

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质越来越好,产区品牌越来越响,当地葡萄酒日渐成为国际高端市场的“新宠”。数据显示,宁夏年产葡萄酒1.4亿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在国际大赛中获得1300多项大奖,占中国获奖总数的50%以上。

“我见证了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发展,不论是从技术工艺还是人员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里,可以产出和波尔多、勃艮第等产区一样品质优良的葡萄酒。”彦·奥利威说。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地下酒窖。(中新网资料图片)

一杯酒,连接几种文明?

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葡萄酒如今已走上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餐桌。

在郝林海看来,葡萄酒是东西方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通过一杯葡萄酒,双方彼此分享、相互融合,感受不同的自然与传统,品味不同的风土与习俗。葡萄酒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的同时,让更多人多了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渠道。

郝林海以酿酒葡萄的名称翻译为例谈道:“中国人把欧亚酿酒葡萄品种的名称译得多漂亮、多有味道,还没喝酒,光看看名字就快要醉了!赤霞珠、品丽珠、白玉霓、贵人香、琼瑶浆、蛇龙珠、长相思……只懂葡萄酒,只认识Cabernet Sauvignon, Cabernet Franc, Ugni Blanc……而不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人是很难欣赏和体会个中美妙滋味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是中西文化通过葡萄酒交流互融的生动实例。”

“当代,我们希望中国产区的葡萄酒与西方有更多的交流、碰撞,通过品味一瓶葡萄酒,了解不同产区的风土特色,由此窥见不同的文明与文化。这也正是葡萄酒产业最有意义的地方。”郝林海说。

“葡萄酒中有世界语、中国风、宁夏情,每年,世界各地的游客源源不断涌入贺兰山东麓,做康养、搞研学、谈合作,这个过程也传播了宁夏的葡萄酒文化、传递了宁夏故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曹凯龙说,这几年,宁夏葡萄酒文化渐渐成为一种符号,融在酒里、烙在心里。

陈仙妮表示,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要让中国的消费者知道,不用去法国,来到宁夏就能深度体验风格各异的不同酒庄,品尝到世界级的葡萄美酒。文、旅、酒今后将在宁夏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光明日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