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从马面裙到花鸟图,迪奥对中国传统文化“上瘾”了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59515922000

如果迪奥能够大方承认灵感来源于中国文化元素,对品牌长远发展或许是个“加分项”,毕竟时尚是一门没有国界之分的通用语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迪奥“撞款”马面裙的事还没说清,“抄袭花鸟图”的话题又在8月2日登上微博热搜。品牌受到舆论讨伐之时,有关“文化挪用”的讨论也逐渐升温。

迪奥最新发布的2022秋冬成衣新品系列中,数件衣服的印花由大片花鸟元素构成,与中国传统工笔画十分相似,而官网信息却显示这是“以充满诗意和异国情调的设计演绎Dior先生的挂毯”。就在半个月前,迪奥才因涉嫌抄袭中国马面裙遭到网民抵制。当时推出的一款中长半身裙,“高度撞款”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却被贴上了迪奥“标志性廓形”的标签。

  ▲迪奥2022秋冬系列。(图片来自迪奥官网)

争议愈演愈烈之际,国内汉服爱好者义愤填膺,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地华人到迪奥专卖店门口抗议,要求其停止“文化挪用”。此番花鸟图争议出现后,许多国内消费者也对迪奥官方称这是“冬日花园”(Dior Jardin d’Hiver)系列标志性图案的说法不买账。网民指出这是赤裸裸的文化挪用,甚至反问“迪奥这是抄上瘾了吗?”

花鸟图是中华传统绘画作品,早在宋明清时期就名扬海外,如今却成了“迪奥美学”。而那一袭半身长裙,无论是前后片交替裁剪还是褶裥设计,都与马面裙高度相似,只是将色彩斑斓的裙面换成了纯黑色,怎么就成了迪奥的“全新设计”?平心而论,中国网民的许多不解之处,甚至是愤怒之处,并非全无道理。

如果迪奥能够及时予以回应,向外界披露其创作理念和过程,或许还能使事件降温。然而,时至今日,迪奥都没有对马面裙风波做出正面解释,只是“掩耳盗铃”般在中国内地官网下架,海外平台继续售卖。至于花鸟图的争议,迪奥中国区工作人员也三缄其口,没说出个所以然。此般“高冷”对舆情无异于火上浇油,对自身品牌形象也毫无裨益。

从法律角度来看,两款服饰在视觉上相似并不意味着能被判定为抄袭。诚然,花鸟图和马面裙都属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由于没有被申请相关权利,因而不受现代法律保护,诸如迪奥的做法也只能说是“借鉴”,而无法被界定为“抄袭”。

然而,不违法不代表“不违心”,眼下围绕迪奥品牌的争议,更多聚焦于“文化挪用”而非抄袭。相较于抄袭,文化挪用更加暧昧不清、难以界定。在大众话语体系中,如果一个品牌采用他国文化元素时没有说明文化出处,可能就涉嫌文化挪用。

翻开世界时装设计史和艺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西方对中国元素的借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标明了致敬,并未遭到争议,有些甚至饱受好评。25年前,英国服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加盟迪奥后的首秀就出现了大量中国元素,从旗袍立领到复古纸伞,从丝绸流苏到华丽披肩。加利亚诺直言,他的灵感来自是好莱坞华裔女星黄柳霜,以及上海的“月份牌女郎”。因而,这场大秀非但没遭到国人反感,反而被亲切地称为“海上花”。

时间再拉回近年,西方奢侈品牌每逢春节都会推出“中国风”限定商品,生肖、水墨、刺绣、红黄配色纷纷上阵。虽然常被吐槽“不懂中国审美”,但这样表述明确的文化借鉴,并未引发“文化挪用”的争议。可见,中国民众反对的并非正常的文化交流和吸收,而是打着“原创”招牌、毫无诚意的“挪用”甚至“盗用”。

事实上,如果迪奥能够大方承认灵感来源于中国文化元素,对品牌长远发展或许是个“加分项”,毕竟时尚是一门没有国界之分的通用语言。世界交流与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纵观历史,精彩的艺术极少凭空发生,多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创新。希望中国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被更多人认可,更希望它步入国际舞台时能保留自己的名字。(完)

作者/刘望海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