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中元节传承习俗更传承孝道文化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60298031181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且历经磨难不掩辉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孝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DNA。

又是一年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是中国祭奠先人、缅怀逝者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流行于传统华夏文化圈的重要节日,一些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都过这个节日。

中国社会崇尚孝道,中元节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千百年来,每逢中元节,民间便会通过烧纸钱、放鞭炮、祭亡魂等方式表达对故人的追思。

今天,人们祭祀方式更加多元化,除了烧纸钱、放河灯等传统方式,献上一束花、点上一根蜡烛,以先人名字植上一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网上开设纪念馆等绿色环保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但无论祭祀方式如何变化,中元节作为孝道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的角色从未褪色。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且历经磨难不掩辉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孝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DNA。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中国人在所有人际关系上都以孝为原则。孝道文化的传承,对个人而言是修身养性,对家庭和家族而言则是规范人伦秩序、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如果放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看,孝文化则有助于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在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孝文化是中国文化“核心”。由于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作用大、地位高、角色重,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文化那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

  ▲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

近几十年来,伴随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传统经济生产形态以及传统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传统变迁,越来越多人远离故土、告别父母奔赴天南海北学习、工作、定居,孝道文化不可避免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个别人的孝道观念也变得淡漠。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则用千百年来的习俗,不断唤醒着中国人的孝文化记忆,倔强地坚守和弘扬着孝道文化,提醒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以及所有人的“根”在哪里。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当代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不少人总相信来日方长,认为未来有大把时间侍奉床前、陪伴左右,但殊不知来日未必方长,别来或许有恙。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中元节既是人们感恩先人、缅怀亲人的节日,也有望让更多人意识到更应珍惜眼前人。山珍海味、高档礼品代表不了孝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亲人在世时,在日常小事中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才是孝道文化的真谛,也是中元节的另一现实意义。(完)

作者/骆栋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