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不该“隐入尘烟”。《隐入尘烟》的“出圈”,给中国文艺片“苏醒”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
近日,一部名为《隐入尘烟》的文艺片“出圈”。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西北农村两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孤独个体——马有铁与曹贵英的故事。影片不仅票房一路逆袭,口碑同样炸裂。有平台预测,这部文艺片票房最后将突破1亿元人民币。
▲电影《隐入尘烟》剧照。
相较商业片的大受追捧,文艺片一直备受冷落。在中国电影市场,文艺片常常沦为“炮灰”,影院“几日游”司空见惯。《隐入尘烟》却未“隐入尘烟”,相反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也让沉寂多年的文艺电影圈荡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说《隐入尘烟》走红,是因它入围了有着“文艺片摇篮”之称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打破了近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电影“零入围”的僵局。事实上,这个理由未免牵强。此前《推拿》《图雅的婚事》等文艺片也曾在国际上斩获大奖,但也只拿下了几百万的票房。
《隐入尘烟》出圈首先归功于宣发模式的成功。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美酒的招牌没擦亮前,广而告之的步骤必不可少。相对商业片,文艺片通常投资少,因此宣发费用素来也捉襟见肘。几年前的《百鸟朝凤》曾因宣发不力导致票房惨淡,最后制片人只能直播下跪求增“排片”。
《隐入尘烟》在宣发上也“差钱”,但它借用了互联网的力量。与很多电影退出院线后才会在流媒体平台播放不同,该片选择了两条腿走路,即在院线上映同时也在流媒体平台上映。这给短视频博主提供了剪辑、点评的机会,也让影片的经典台词、片段在网络上成功吸粉,甚至引来了众多头部网红的关注和点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隐入尘烟》营销成功的底气,归根结底在于影片质量硬核。这部电影给人最深的印象是真实。中国文艺片整体受众有限,虽与商业片自带的激情、暴爽等DNA有关,但也与自身内容或主题曲高和寡有关,因而无法吸引更多观众。《隐入尘烟》选择了农村题材,粗看没什么新意,却能引发情感共鸣。中国是农耕文明大国,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情感牵绊。当农村题材出现在银幕时,影迷们不会有悬浮感。
除了主题外,《隐入尘烟》拍摄过程同样走心。在商业化、快节奏的今天,拍摄电影已经实现“工业化”,一个月一部电影早已驾轻就熟。《隐入尘烟》拍摄过程如同种庄稼——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去展现了一头驴、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故事。影片除了用演技在线的一线演员外,还大胆启用了众多“素人”。后者的本色出演又为影片增加了更多真实性。因为真实,所以更易触动观众灵魂;因为真实,所以才会让人大呼精彩。
今天,中国的商业电影已在国内取得了不俗成就,一些影片甚至还走出了国门,但文艺片始终是中国电影的“软肋”。相较商业片更多注重轰动场面和娱乐性,文艺片则更注重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更能给人以自省、思考、启迪,甚至对推动观念转变、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文艺片不该“隐入尘烟”。《隐入尘烟》的“出圈”,给中国文艺片“苏醒”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完)
作者/骆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