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辞旧迎新,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一场鞭炮与烟花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72825578098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一个热闹团圆的春节、更有仪式感的辞旧迎新,还有什么比一场鞭炮与烟花更有“年味儿”的呢?

电视里放着曲声悠扬的春晚,家人围坐一桌擀皮包饺子,窗外噼噼啪啪一片火树银花……记忆中除夕的万家灯火,大抵都是这样一副温暖祥和的场面,勾勒出儿时对“年味儿”的初印象。随着年关将近,能否重见除夕烟火亮飞天,再一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近来,全国多地陆续发布今年燃放烟花爆竹政策,河南南阳、四川泸州、安徽合肥等地继续实施“禁燃令”,而北京、辽宁大连、山东东营和滨州等地明确,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可以燃放爆竹。不同城市的不同规定,让这场争议变得更加激烈。有网友认为,放几天烟花爆竹对环境伤害性不大,幸福感极强;也有网友认为,环境治理刚取得些成效,不要看见蓝天忘了霾,好了伤疤忘了疼。

其实,“禁燃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城市率先禁燃,2015年前后污染问题尤其突出,各地才纷纷出台所谓的“史上最严烟花爆竹禁令”。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今年要求松绑的声音格外响亮?这与当下的社情民意有着紧密的关联。

大疫三年,民众希望用喜庆的鞭炮驱赶瘟神、用绚丽的烟花驱散阴霾,新年讨个好彩头。同时,许多人感觉到“年味儿”越来越淡,需要仪式感和烟火气让节日热热闹闹。这些都是非常朴素的愿望,应当被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

千百年来,烟花爆竹早已深深融入中国的文化民俗,作为“气氛担当”浸润着国人的特殊情感。从“火树银花十里开”到“东风夜放花千树”,从“爆竹声中一岁除”到“爆竹声残事事新”,历史上流传下许多有关烟花爆竹的著名诗篇。然而“禁燃令”实施以来,关于“年”的由来、关于“年”的怪兽传说,正在从传统文化中退场。

  ▲12月29日,云南昆明,市民选购新年饰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康平摄)

不可否认,燃放烟花爆竹在短时间内会污染空气,也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提醒确有其道理。但这些问题,是否只能通过一纸禁令避免,除此别无他法?换句话说,以禁令回应公众吁请,不假思索地一禁了之,是否为因噎废食的懒政做法?

“禁燃令”是否到了松绑的时候,不仅是环保与年俗之间的博弈,亦是对各地精细化治理的考验。实际上,我们有太多方式能够找到“禁”与“放”之间的平衡点了。以山东两地的措施为例,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段只有特定7天,同时还划定了绝对禁燃的重点区域,既尊重传统习俗也兼顾了安全环保,因而赢得了民众支持,也为全域禁燃的地区“打了个样”。各地需要展现更多智慧,因时因地考量权衡,以柔性举措回应民声。

至于消防安全,完全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举措提供保障。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亦可对烟花品牌的环保性提出更高要求。总而言之,对于烟花爆竹的治理,是为了让“年味儿”更现代更清洁,而不是为了让管理工作更省事。只要是有依据、有道理、有温度,相信民众都会理解配合。同时,民众既然呼吁放开烟花禁令,就也需要承担起配合治理的义务,尽可能确保烟花爆竹的燃放安全。

经历过三年抗疫,中国来到走出疫情的新起点,人们渴望恢复往日熟悉的生活。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一个热闹团圆的春节、更有仪式感的辞旧迎新,还有什么比一场鞭炮与烟花更有“年味儿”的呢?(完)

作者/刘望海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