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从细节看民主丨东西问·两会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78190488000

中国式民主,是植根于中国土壤成长起来的民主,是契合中国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的民主。

换届之年的中国两会受到高度关注。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中国式民主的“公开课”。

中国式民主,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也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有声音称,只有西方“选举民主”是“真民主”。刻下的中国两会进程,是对这一认知和观点的生动回应与驳斥。管窥其中的点滴与细节,可资证明。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从代表委员,可看见中国式民主的最“广泛”。以民主取得的最大公约数,“覆盖”构成其中的经验基础。今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77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有2169人,超5000人的代表委员总规模,代表性可谓更广泛。同时,本质区别于“金主政治”,中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来源、构成,显然更向基层倾斜,更接地气,涵盖更全面的领域、阶层、群体、界别。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比例持续提升。例如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和名额分配中,明确“农民工代表人数要比上届有所增加”。全国政协34个界别,不仅基本涵盖社会各领域,而且新阶层、新群体委员数量也持续增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还应时顺势,增设“环境资源界”,见诸这些,可知中国式民主是最“广泛”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从互动机制,可看见中国式民主的最“真实”。今年中国两会继续开设“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同时积极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服务,推动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时下,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的两会议题不胜其数。“建议试点隔周三休促进经济”“建议免除孩子学费至大学”“建议高考外语必考改选考”“建议随迁子女就地入学”……代表委员的话语观点,不只会中议论,而且开诚布公、直接上网。“赞同,这个好”“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减弱或者取消”“孩子念书不应有地域之分”,社交平台中的热评,是民众意见的直观体现。民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正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中,充分透明,双向呈现。

  ▲3月5日,记者在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提问。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从成果能效,可看见中国式民主的最“管用”。何谓“管用的民主”,是生动鲜活、不失本色的民主,是凝聚共识、巩固团结的民主。今年两会适逢换届,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审议报告、描绘蓝图的同时,将选举、决定多个国家重要岗位的人选。如此重要的会议,从一开始便给外界以强烈的连续感、稳定感。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这种“确定”本身就彰显着中国治理的效能和力量。是中国重视民主、发扬民主,但是没有陷入“民主陷阱”的体现。中国式民主避免了西方民主的扯皮政治、党团对抗,换届之年的政策“推倒重来”,实现的是中共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心声的高度统一。是最“管用”的民主。

中国式民主,是植根于中国土壤成长起来的民主,是契合中国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的民主。中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反映中国式民主行之有效、不同凡响的真切样本。

时下,中国两会进行中,举世瞩目的中国式民主画卷,正逐一展开。(完)

作者/徐皇冠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