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之所以能够“破圈”,主打的就是“热爱”二字。它让人们看到了体育本该有的样子:炽热、朴素、全民参与。
一个露天篮球场,四周看台层层叠叠坐满了人,房顶、梯子、山坡上,只要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球迷。乡亲们敲打着不锈钢盆和矿泉水瓶,为喜欢的球员应援加油。颁奖时你挑着鸭、我担着鱼,主持人慌忙提醒“不要往观众席抛扔麻鸭”……就是这么一场“村味儿十足”的篮球赛,让大山里的贵州省台盘村再次跻身全网“顶流”之列。
超强阵势的比赛场面,加上极具“乡土气”的办赛风格,使许多网民参照NBA的命名方式,将它戏称为“村BA”。3月27日下午,“村BA”总决赛在台盘村落下帷幕。3天时间,4场比赛,现场观看超10万人次,全网关注量近5亿人次——坦率地说,这场比赛引发的话题度较之CBA、NBA决赛毫不逊色。
▲贵州首届“村BA”篮球联赛总决赛现场,图为观众为运动员助威。(中新网资料图)
然而,在这场狂欢的起点台盘村,人们更喜欢把球赛叫做“乡球”,这场比赛也确实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质和地域特色。与NBA不同,现场解说员说的不是英语,而是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之间不断切换;中场休息时间,登场的不是“篮球宝贝”,而是容易“上手”更容易“上头”的“苗族蹦迪”;冠军奖品不是奖杯奖牌,而是牛、羊、猪和国家级非遗苗族银帽。
这些充满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无疑让许多中国网民的DNA动起来了。人们开始好奇大山里的村子为何迷恋篮球,乡村篮球赛何时诞生,又如何成为了现象级热点。这些问题,即便村子里的老人家,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说它是“六月六”吃新节的配套活动,是几十年不变的民族传统,如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样再自然不过。
其实,答案就在这些“说不清”与“道不明”之中。在这个小村庄里,篮球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份热爱承袭自几代人,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了吸引周边人气的强大磁场。活动经费靠“众筹”,少则几十多则几千;赛事组织靠自发,比赛规则、资格审查都由民众自行组织;“气氛组”蜂拥而至,十里八村都来捧场,甚至有观众远道而来。球员本身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大多不会扣篮,没有什么一鸣惊人的大动作,但绝对卖力、绝对拼搏;他们或许是你我身边的“打工人”“小老板”,但是站上球场,就是遵义乔丹、遵义保罗、黔东南詹姆斯、黔东南奥尼尔。
“村BA”之所以能够“破圈”,主打的就是“热爱”二字。如今,但凡你在社交媒体刷几分钟,各种潮流炫酷的运动项目,准能让你眼花缭乱。从刘畊宏毽子操到陆地冲浪“扭扭乐”,从桨板上做瑜伽到草地上追飞盘,运动项目的更新换代比脂肪掉秤速度快上好几倍。相比之下,“村BA”让人们看到了体育本该有的样子:炽热、朴素、全民参与。这是乡土间平凡人的快乐,也是人们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
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丰沃的土壤。放眼全球,那些体育强国都有着完善的群众体育赛事。美国不仅有职业联赛NBA,也有备受瞩目的德鲁业余联赛。退一步说,即便“村BA”乡村赛事永远走不出一个真正的职业球员,又有谁会介意呢?从3岁小孩到90岁嬢嬢,都能为一项运动而痴狂并积极参与,这样的“快乐老家”又有谁不渴望呢?(完)
作者/刘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