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美国助中国文物“回家”,这样的合作很暖心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83880635734

美国向中国返还两件重要文物的新闻引发大众关注,为中美之间的“友好”添加了新注脚,也为文物追索这个难题给出了新解法。

这两天,美国向中国返还两件重要文物的新闻引发大众关注,为中美之间的“友好”添加了新注脚,也为文物追索这个难题给出了新解法。

5月9日,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接收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中国返还的两件非法流失的文物。此次返还的文物是北朝到唐代围屏石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美国执法部门在调查一起刑事案件时发现的。

  ▲此次返还的文物。(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文物返还热潮,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际社会对文物非法流失问题广泛关注,西方社会“去殖民化”思潮兴起,收藏殖民背景文物的博物馆被置于道德聚光灯的烤灼之下。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博物馆对殖民背景文物的处理方式发生转变,开始主动向亚、非各国归还文物。

二是世界各国在打击文物走私、追索返还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美国近年来向中国返还的文物,就是以查获的走私文物为主。2019年2月,美国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仪式,向中国返还了361件(套)非法走私入境美国的文物。国家文物局官员在致辞时指出,美国返还文物“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保障全球文化遗产安全提供典范”。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文物,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已有300余批次、超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现行国际公约体系对打击文物贩运和流失文物返还等方面还存在漏洞,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努力推动国际文物保护合作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2014年9月在敦煌举行的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共商文物保护与返还的法律和技术难题,会后发表了反映文物流失国共同诉求的《敦煌宣言》。

世界各国在流失文物追索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但流失文物追索依然艰难,海外中国文物的归途仍不平坦。英国伦敦警察厅1994年夏天破获了一个文物走私团伙,涉及3494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包括远古时期的恐龙蛋化石,史前各种纹饰与器型优美的石器、陶器,周代的青铜车马饰件、汉代墓葬中陪葬的玉衣片、宋元墓葬出土的青釉魂瓶等,时间范围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空间范围几乎涉及大半个中国,足以填满一个博物馆。为了促成这批文物返还,在国务院办公厅安排下,多个国家部委和著名法律专家、律师共同组成追索工作小组,并于1996年12月起多次与英国相关机构商谈,经过25年追索,到2020年,这批文物才全部回归祖国。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力度,为提升民众对海外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国家博物馆还在2019年举办特展,展出796件意大利返还的中国流失文物。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合力保护。海外流失文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物证,与国内文物一起构成中华历史文化“拼图”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关系到对中华历史文化完整性的认识,对海外流失文物进行追索也事关民族感情。

美国返还非法走私入境的中国文物,为中国流失文物追索提供了助力,这样的合作能够促进中美在文化、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对于打击文物走私和文物保护方面的政府间合作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完)

作者/成田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