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为什么要和邻居邻里做朋友?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85103198000

邻里关系的回暖,也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契机。《孟子·滕文公上》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是古代邻里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2023年5月20日至5月28日,北京在全市集中开展主题为“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的第五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这个原创于巴黎的特色节日,因可加强邻居邻里之间的友善,很快传遍全球:2000年全法推行,2003年比利时加入,2005年16个国家和地区450个城市参与,2007年开始在深圳举办,2019年正式来到北京。

与邻居邻里做朋友,为什么是东西方民众共同的推崇?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绝大部分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安祥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中,其中也包括与邻居邻里和谐相处。所以在一些欧美国家,邻里节早已成为社区或市镇的传统节日。

譬如2022年,德、法、美经历了一个骇人的酷暑,这段难忘的时光让民众明白了团体精神的重要性。撇开邻居邻里间的矛盾欢聚在一起,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认识人与人是多么迫切需要团结和体谅。

  ▲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吸引众多美国家庭前来参观体验。(中新社资料图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蕴于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邻里之爱,让人们更渴望熟悉不同的习惯兴趣,从而获得安全感。温暖全球的瑞典畅销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中,作者以自己的父亲为灵感,塑造了一位“地狱来的恶邻”形象,他在帮助邻居、也被邻居帮助的过程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三年疫情和社交媒体,为新邻里关系构建了新的交往场景,也在塑造新型邻里关系。

2022年底,在各地药品暂时短缺的情况下,中国很多社区开始了邻里互助。街坊送药、分享经验、互相鼓励,疫情下的守望相助接连上演,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和情感。

  ▲12月23日,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整理防疫健康包。(图片来自中新社)

邻里关系的回暖,也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契机。和现代大都市的邻里关系不同,中国古代对邻里关系很是重视。《诗经·谷风》之篇有“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是古代邻里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虽然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但这些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现代都市中匆忙的生活和功利所掩盖。

邻里古制,是出自血缘宗族的密切关系。由于物质文明发展,在快速城镇化、大量人口流动和商品房管理下形成的现代社区中,中国的传统“群居”生活方式逐渐变为私密性很强的个人生活。邻居的疏远、邻里关系的弱化在现代社区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不需要精神层面的交往。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在“两邻”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各地很多社区都在积极尝试举办各种社区活动,来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重构邻里关系的热情。“邻里节”作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在重新定义邻里关系内涵的同时,也在培育公共精神和社区邻里共同体。

当人们重新领悟生命的意义,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提升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时,弱化甚至失去的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传统关系随之回归。构建和睦邻里、和谐社会也将逐步成为民众共识。(完)

作者/王肃宁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