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华字典》,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人开蒙识字,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前行步伐,也引导着全球汉语学习者步入中华文化的殿堂。
回忆起童年生活,你还记得那本《新华字典》吗?今年是《新华字典》出版的70周年。如果要评选一本在中国知名度最高、阅读次数最多的书,《新华字典》当之无愧。别看它只有巴掌大小,却凝聚了一段中国人浩浩荡荡的识字往事。
许多人不知道,影响几代人的《新华字典》,最初的构想酝酿于1948年底的北平炮火中。新中国成立前后,魏建功、金克木等语言家,在隆隆的炮声中聚在一间小客厅,商量编写字典的事。他们深知,中国的未来在于儿童,而“危险在于文盲和无知”。
彼时,新中国5.5亿人口,逾80%是不识字的文盲。这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批文化大家历时三载春秋,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精益求精,才编纂出这样一部“国民词典”。它体积不大,便于携带;都是白话,还穿插配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区别于以往市面上的各种字典。
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新华字典》是为数不多可以触及到的文化生活,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为民族文化的普及和知识传播立下“汗马功劳”。中国教育部扫盲处在2009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文盲率也从1950年的80%降低到了2010年的4.88%。
70年光阴流转,《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它参与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1953年至今,这部辞书经历了十余次修订和再版,折射着时代变迁。
初版《新华字典》,除文字外还有300多幅插画,方便人们理解文字含义;到了2004年,这本总是“一本正经”的词典,开始谈论“性教育”与“基因”,关注“互联网”和“木糖醇”等时事热点;再到2020年的第12版,赫然出现了“刷屏”“打卡”“秒杀”等充满互联网味道的词汇。哪怕是一个外国人,也能从字典中勾勒出中国近几十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流变。
▲《新华字典》(第12版)于2020年8月发行上市。(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的《新华字典》,不仅纸质书每一页都有二维码,还有手机端上的“新华字典App”,可以听到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等——这是古稀之年的《新华字典》,为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的又一次改变。
随着中国来到世界舞台中央,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新华字典》也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着中华文化。50多年前,圣马力诺共和国政要曾送给中国一套三卷的大词典,周恩来总理回赠了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演绎了“大国送小书”的时代佳话。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向耶鲁大学赠送了1300多册中国图书,其中也有《新华字典》的身影。
现在,《新华字典》已经成为吉尼斯“官方认证”的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影响力的提升。许多汉语学习者的书桌上,都放着这本小书。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引进了原版《新华字典》。日本学者香坂顺一、宫田一郎等合作翻译了《新华字典》的日文版,与原版的中文版一道发行。
翻开《新华字典》,就仿佛开启了一段时光隧道。小时候,买一本《新华字典》是许多人的第一项家庭作业。我们捧着这本红色封皮的神奇小书来到学校,开始了识字之旅,走进了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为人父母后,我们一页一页翻着这本字典,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名字。一部《新华字典》,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人开蒙识字,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前行步伐,也引导着全球汉语学习者步入中华文化的殿堂。(完)
作者/刘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