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刀没有刺向任何人,它只是突然被投掷到人们脚下,拦住了日行匆匆的我们。他让忙碌的人们抽出时间检视当下,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暌违13载,歌手刀郎带着新歌回归乐坛,新专辑中的一首《罗刹海市》因引用《聊斋志异》中带有讽刺性的志怪故事,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网友热评第一条:“我以为他封刀,其实在磨刀”。那么,刀郎的刀刺向何方?
“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这首新歌与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同名故事《罗刹海市》大致相同,故事讲述了一个以丑为美的世界,越是丑陋奇怪,越是平步青云。在这个美丑颠倒的世界,美男子马骥沦落到社会底层,凭借“把脸涂黑”绝地逢生,“美貌”甚至获得了国王青睐。
看到这里,不少人拳头一硬,“魂穿”当时怀才不遇的蒲松龄,怒视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生着三个鼻孔,却飞黄腾达”的人。“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我们普遍认为《罗刹海市》是才子蒲松林纾解心中愤懑的讽刺作品,而刀郎歌曲中“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等辛辣表达,不禁联想到,他必定是与蒲松龄隔空呼应,在讽刺些什么。
歌曲迅速引发多方解读,并有越演越烈之态。不少人认为这是刀郎与几位娱乐圈“大咖”的私仇,当时他被“高高在上”的主流音乐圈排挤,并被贴上“低俗”“low”等标签。
“罗刹海市”既是蒲松龄虚构的小说世界,也是刀郎这些年经历的某种现实场景?这首歌击中的是“罗刹国”扭曲的“审美观”——是非不辨,好坏不分,映射的是华语乐坛充斥流量歌曲“以丑为美”的当下?这样揣测刀郎,格局未免小了。一首歌如果能跨越年龄、性别、阶层,引发如此大的反响,那么这背后是否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奇怪现象,仍有讽刺价值?
▲2013年,《刀郎谢谢你》巡回演唱会将在旧金山演出。图为刀郎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歌词的最后,刀郎还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拔高了整首歌的思辨水平。这位哲学家认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无法脱离经验,罗刹国的人之所以无法辨明是非,是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是非颠倒的大环境中,认知和行为遭到了扭曲,难以分辨“美丑”。就像“马户不知道自己是驴”,“又鸟也不知道自己是鸡”。
刀郎的刀没有刺向任何一个人,它只是突然被投掷到人们脚下,拦住了日行匆匆的我们。他让忙碌的人们抽出时间跟着他一起检视当下,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刀郎用音乐与每个人进行了一场长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罗刹国”,辛辣歌词看上去是讽刺了罗刹国的“审美扭曲”,但背后也包含了对“审美归位”的期盼,期盼“罗刹国”的“马户”和“又鸟”的认知归位。这样的歌曲我们还需要更多。(完)

作者/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