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叫研学,那就应是“教育+”,而非“旅游+”,“研”与“学”要优先于“游”。
暑假来临,与气温一起升高的还有“研学热”。近日,“进入北大收费1.08万元”的一起研学事件登上网络热搜。事实上,类似这种高收费研学团参访知名高校的现象早已有之,折射出中国研学市场需求极大却又“野蛮生长”的一面。
研学是指通过参观、调查、实践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力的一种活动。在古代,这种活动称之为游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就曾描述了孩童们游学的场景。即便到了成年,中国古人也仍有通过游学提升知识厚度和人生阅历的传统。著有《史记》的司马迁、留下《茶经》的陆羽、写出《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他们无不是“游学达人”。
放眼欧美国家,研学很早便成为中小学生教育环节中的必修课。亚洲的日本1946年也将研学列入教育体系。
这些国家的研学活动大致有几个共同点:注重层次和阶段性,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设计课程,这样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研有所思、学有所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设置准入门槛,对研学机构安全风险防范、专业人才等方面有着详细要求;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对研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常态化监管、指导。
近年来,研学现象在中国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学人数突破600万,创下历史新高。研学活动“出圈”,既有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然,也与中国中小学教育近年改革有关。2016年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这本是好事一桩。
▲7月27日,学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学习中山国历史文化知识。(图片来自新华社)
不过,目前中国的研学热却存在价格虚高、夸大其词、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走形变味乱象。
既然叫研学,那就应是“教育+”,而非“旅游+”,“研”与“学”要优先于“游”,研学机构应有精细化、高品质的课程设计为前提。
通过近年曝光的现象来看,不少研学机构的课程设计粗制滥造,项目严重注水,专业度也不足。所谓的“名校参访项目”,可能是进学校逛一圈,拍个照,再到食堂吃顿饭,体验效果基本是一场“跟团游”。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本该是传承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舞台,但由于研学机构缺乏专业导师,孩子们不仅无法研有所得、学有所悟,甚至还可能接受错误的知识。
对家长而言,研学变成了一种“开盲盒”。运气好,能遇上一个靠谱的研学团,孩子还能有所收获;运气不好,不仅学无所获,只能“赔了时间又烧钱”。
当研学成为一种“生意”,乱象滋生难以避免,研学的“意义”又在哪里?要让研学名符其实,当下的“研学热”亟需“祛虚火”。从家长角度而言,不要盲目跟风,要擦亮眼睛,避免做“韭菜”。从官方层面而言,需要尽快为行业“立规矩”“划红线”,真正守住“准入关”,把好“内容关”,盯好“售后关”。(完)

作者/骆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