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很多形式,“拆”也未必只有一种方法。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来都不是不可兼容。多少传统文化、历史遗存在今天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个时代还能不能容下一座宗祠”?这一振聋发聩的问题连日来在互联网上掀起广泛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黄氏宗祠”将被拆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两辆挖掘机停在画梁彩柱、飞檐斗拱、彩旗猎猎的“黄氏宗祠”前。为保护这座承载600年记忆的宗族祠堂,当地黄姓老人登上祠堂敲响堂鼓,展开了“守卫”宗祠的行动。这样极具话题性的场面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唤起了很多网友讨论。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当地官方称,该宗祠并非文保单位也不是历史建筑,其擅自扩建,占用了大面积土地,实为违法建筑,职能部门早已责令拆除,黄氏宗祠理事会拒不履行,之后法院也曾裁定准予强制执行,至今也执行未果。但当地村民也并非没有苦衷——早在2012年,村民曾自拆宗祠为建设工程“让道”。2016年,这座新的黄氏宗祠在新址重新落成,投资千万,很多村民都曾为此积极捐款。时隔仅6年又要拆,令村民难以接受。
有人将此称作是一次法与情的两难。事件发展至今,有太多问题待解,孰是孰非尚难判断。站在法律层面讲,官方拆除非文保单位的违法建筑,无可厚非。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历史留给我们一个时代的拷问:要如何对待诸如此类的传统宗祠。
▲2019年12月,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位黄氏宗亲聚首厦门思明区的百年宗祠——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新社资料图片)
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座宗祠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全貌,一个祖姓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故乡的宗祠早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寻根之地,不管身在何处,那座古朴的院落就是他们乡情之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地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守候呈现出更加坚定的趋势,近年来各地乡村纷纷迎来修葺或重建祠堂的高潮。尤其是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等省份,宗祠文化尤为兴盛。
仔细想来,这背后有其极具说服力的正面意义。即便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宗祠文化对培育民众的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且今天的宗祠文化也早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有些地方的宗祠在成年礼中除保留了祭祖活动外,还加入了向父母敬茶等孝文化内容。此外,宗祠所承载的社会凝聚力,直至今天仍不可取代。
所以,“留与不留”应当谨慎考虑,多方面思考。当然,放任其肆意扩建也并非长久之计。不可否认,一个地方成百上千座祠堂所占用的土地有时的确给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但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来都不是不可兼容。多少传统文化、历史遗存在今天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村民们在意的也许不是一座盖了六年的小楼,而是自己的“根”到底能否留住。“留”有很多形式,“拆”也未必只有一种方法。两者之间有巨大的探讨空间,官方应与民众加强沟通,寻一个平衡点,既能“把根留住”,也能维护法律的权威,从而顺利推动地方建设,让宗祠文化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在新时代里继续发挥教养后人的功能作用。(完)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