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版权卫士”的视觉中国却有“侵权之嫌”

来源:北京日报 2023-08-16

模糊地带固然存在,如何厘清版权的边界和用途以及各个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也是视觉中国这场风波背后,更应思考的关键问题。

视觉中国说我的公众号侵权使用了他们173张照片,一看才发现照片都是自己拍的……日前,星空摄影师戴建峰爆料了自己的一段奇葩遭遇。

看罢这一新闻,很多人都非常错愕。据这位摄影师所言,他拍的上述照片,并未给视觉中国进行过授权,那么后者是在替谁维权?维的哪门子权?而对于所谓“侵权”,视觉中国给了两个解决方案,要么购买版权套餐,要么按每张500元付费,总计8万多元。这是不是李鬼碰到真神,还理直气壮让人掏“过路钱”?若真是如此,简直离了个大谱。

舆论汹涌,视觉中国也迅速给出回应:经初步核实,涉事图片系该摄影师授权图片库Stocktrek Images进行销售,Stocktrek Images又将相关图片授权给Getty Images销售。视觉中国作为Getty Images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合作伙伴,拥有对包括涉事相关图片在内的完整的销售权利,涉事图片的销售授权链条清晰完整。我们会继续与摄影师保持沟通,妥善处理相关误解。

这番声明想表达的,无非是“我们”如此操作有理有据,以及这事有误会,但网友依然提出了很多疑问:其言之凿凿的“销售权利”,包含版权、起诉权、追索权吗?即便有著作权授权,那这属于普通许可,还是排他许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对此,该摄影师也回应,表示“已核实,Stocktrek明确告知我,视觉中国无权销售作品,也没有作品任何版权。Getty也无权将作品再次转授。”视觉中国的声明是否避重就轻,是知道自己权限有瑕疵故意模糊,还是其他什么事由,有待进一步厘清。

这不是视觉中国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前几年,其因堂而皇之把黑洞照片“占为己有”叫卖遭到口诛笔伐,网站因此暂停服务,股价更一度跌停,最终被罚30万元了事。有人直言,这是一个宇宙黑洞引出了一个行业黑洞。

  ▲3月5日傍晚,香港旺角亚皆老街上空的悬日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驻足拍摄。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悬日。(图片来自中新社)

客观来讲,版权保护理直气壮。可自诩“版权卫士”的视觉中国,很多行为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在保护版权,甚至还被人指摘有侵权之嫌。

其一,揣着明白装糊涂,冒充著作权人,将无版权作品纳入自家囊中“盖戳叫卖”。此前,其图库中国旗、国徽图片都属于有偿下载之列。有媒体直接点名质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这无异于以维权之名行侵权之实。

其二,大搞“维权创收”。在侵权官司中,视觉中国往往并不追求直接判决赔偿,反而将维权变为销售,迫使被告变成独家签约客户。要知道,视觉中国的图片主要来自签约摄影师、供应商,他们才是图片版权的真正权利人。换句话说,视觉中国是以他们为筹码,将其维护版权的权利置换成了平台的独家包年合约。这种“维权获客、维权创收”的模式,是把法务做成了销售,本质上是牺牲了原创者的利益,来实现图库利益最大化

当然,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必须回归法律范畴进行讨论。大家质疑和反对的,不是维权本身,而是不满因为个别人的不规矩,毁掉全社会好不容易提升的版权保护环境。

一定程度上,视觉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可在法定身份存疑、权限雾里看花的情况下,其屡屡违规越线,更像是在钻版权保护工作的空子。而这样的“糊涂账”,不只存在于图片领域。比如,在知网上,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都要付费,却始终没拿到过一分稿费。再如,常有媒体、影视公司因误用他人原创性字体而被索赔,大呼“无字可用”。凡此种种,都是对进一步细化版权保护工作的必要提醒。

模糊地带固然存在,如何厘清版权的边界和用途以及各个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也是视觉中国这场风波背后,更应思考的关键问题。(完)(原标题:用自己拍的照片还要倒赔钱?谁给视觉中国授的权?

作者/晁星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