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七夕说缘:中国人为何相信“缘分”?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92665254000

在中国谈论爱情,似很难不讲“缘分”。“缘”是如何走进我们的思维呢?

古时以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近20多年转变成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逾千里与万难相会的传说里,有大家喜欢的“人生道理”:有情人必定终成眷属,姻缘难斩。许多相亲活动也挑在这天,讨个有缘人七夕相会彩头。

在中国谈论爱情,似很难不讲“缘分”。不只恋爱姻缘,大到人生追求顺与不顺,小到一件心仪之物能否买到,都可随口评说“有缘”“无缘”。言下之意,有缘总不会错过,无缘争取也枉然。“缘”是如何走进我们的思维呢?

  ▲(图片来自中新网)

宋代《太平广记》收录的一则玄怪故事,夸张地展现了时人笃信姻缘皆有命定的世俗观念。有弘农令之女将嫁与卢生,吉日当天,却有巫女告知弘农令夫人,那长髯卢郎不是你家女婿,千金的确今晚出嫁,但夫婿应是面白无须。夫人大惊。继而卢生来迎亲,宾主礼具,卢生突“惊而奔出,乘马而遁,众宾追之不反”。弘农令一家大怒,让女儿出来见宾客,意谓闺女实属美人,诸位别以为是长得像妖怪吓跑了女婿;又告宾客,在座若有能娶嫁者,“愿赴今夕”。座中一位郑某应声起拜,容貌正是面白无须,便和弘农令千金结为连理。

后数年,郑某逢卢生,卢生谓当晚所见新娘,两眼通红、口生獠牙,“得无惊奔乎!”言罢见郑妻貌若天仙,“大惭而退”。故事因此叹:乃知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而求之也。

“无缘人”会在婚嫁之时将美新娘看成妖怪,自可当作笑谈。不过现代男女对缘分的“不可苟求”,仍有几分相似的偏执。我们从何时起如此信“缘”呢?

若在成书不晚于西汉的词典《尔雅》和东汉《说文解字》中查找“缘”字,只能找到“边缘、衣帽镶边”“沿着”等词义。我们熟知的“缘分”之义,稍晚才衍生出来。这种感性含义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

佛教教理中,有释事物生灭的“缘起论”,是其整个哲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在这里,“缘”是结果赖以产生的条件,“缘起”,就是据条件而生起;缘起论,便是解说万事万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依凭种种因缘条件而产生、变化、消亡。因果关联具体到人的命运,便是今生苦乐与前世善恶因缘相关,今生所行也种下来世命运种子。

这番因缘果报理论,意外成了文学生长沃土。先是佛教典籍中,诞生出诸多基于三世因果报应的宣教故事,讲述主人公如何因前世供养佛的善业因缘,在此世修成正果,又或因前世罪业堕入饿鬼道。故事传入中国,便因通俗有趣受到僧俗两众欢迎;士人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奇谈异事。因缘、果报、三世流转之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奇幻色彩,也在民间普及开来。“因缘”不再局限于与佛教相关因果,而可泛指各种情缘,尤其男女间姻缘。今生的佳偶,常被描述为有缘、甚至有“前定之缘”。“前缘今生”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曹雪芹写林黛玉前生是神瑛侍者灌溉的绛珠草,今世要用一生的眼泪还恩,终于泪尽身殒、勾销前缘。

  ▲(图片来自中新社)

宝黛爱情美则美矣,但凄怆悲剧,到底不是中国百姓最喜好的类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人的心理喜欢团圆,不喜欢显出人生缺陷,“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那么,那些已天人两隔、嫁为人妇、今生注定不能圆满的情感又如何圆满呢?中国小说家循着“三世因果”线索,想到情缘也应可来世再续。唐传奇中僧人圆观与好友李源的故事,便属此类,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三生石”的首次出现。

圆观是唐大历年间洛阳惠林寺僧人,李源为公卿之子,因家中变故而将家产施舍入惠林寺,不问世事,与圆观成为促膝静话好友,如此三十年。一日两人结伴入蜀游玩,返程时李源坚持要取道三峡,圆观本不愿意。途中系舟山下,圆观见到一位王姓孕妇,顿时泣下,告诉李源孕妇所怀的是自己后身,只因圆观拖延不到此地,孕妇三年仍未生产,现既相见,就不能再拖。李源这才后悔不已。圆观与他约定,十二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见。当晚,圆观逝世,小儿出生。十二年后,李源到天竺寺赴约,有牧童前来,正是圆观后身。两人互致问候,牧童却告知李源,今已殊途,慎勿相近,但愿勤修,定然再相见。李源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只见牧童唱着一首竹枝词远去: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图片来自中新社)

人生的月缺之憾,有了“来世相续”的美好寄托,或许也能稍得安慰吧?

不过,不信神佛的现代读者或许会不满,哪有什么来世呢?即便有“缘”,也该争取今生就圆满吧?其实古人也非总甘于被动,唐《本事诗》中一则小故事,道出与君相似的不甘等待精神。

开元年间,宫中为戍边士兵缝制战袍,有兵士在收到的短袍中得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兵士将此事告知元帅,元帅又告唐玄宗。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寻作者,有宫女自言“万死”、上前认领;玄宗竟促成宫女嫁给得诗之人。成礼之夕,宫女谓兵士曰:“我与汝结今生缘”,边人皆感泣。

一首飘零之诗两端的主人公,能在今生刻下千里相会,这大概是喜好团圆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缘分吧?而今夕的诸君,是否也不甘等到“今生已过”,而要勇于结取当下之缘呢?(完)

作者/李晗雪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