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在归还文物这件事上,大英博物馆应该向瑞士学学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3385331000

在文物追索这一重大命题上,无论前路几何,是否荆棘满布,文明国度的现代人类理应站在一起。

8月24日,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仪式,向中国返还5件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4件陶瓷器及1枚钱币。这是继2014年12月返还1件汉代陶俑后,瑞士再次向中国返还文物。

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文物回家太好啦”,还有网民戏称:“立马吃个瑞士卷助助兴”……这些声音直接体现了两次文物返还对促进中瑞民间交往的正面意义。在该话题之下一片喜庆的讨论声中,也有不少网友提起近日被屡屡讨论的“隐痛”:希望所有流失文物都能回家。然而,就在瑞士归还中国文物仅2天后,大英博物馆对外证实,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此事令无数牵挂流失文物的中国网民顿感痛心,随后,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1840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散出境。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现藏中国文物超2.3万件。多年来,英方坚称馆藏文物皆为正规渠道获得,而对归还一事避重就轻。但每一个经历过侵略和殖民的国家都刻骨记得,他们最为珍视的历史遗存是如何被无情掠夺的。

        ▲1月14日,《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在河南洛阳博物馆开展,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数据聚合等方式,实现《文昭皇后礼佛图》等流散文物“身首合一、数字复位”。图为1月13日拍摄的残存像龛(左)和复原像龛对比。(图片来自中新社)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这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直接的见证。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它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凝聚了华夏子孙共同的情感记忆。更令人悲伤的是,大英博物馆并未妥善保管这些流失文物,以《女史箴图》唐摹本为例,不熟悉中国绢本绘画的大英博物馆曾仿照日本屏风画的修复方法,将其裁成数段,并装裱在镶板上展出,造成此画严重开裂并掉粉,留下了无法逆转的伤害。这也是多国一再呼吁英方归还文物的重要原因之一。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已被盗6次。不管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还是对屡屡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感到担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安然接受,自己的历史宝藏毫无保障地永远留在一片伤心之地。

1949年以来,在文物追索的漫漫征途上,中国成果颇丰,除瑞士外,美国、意大利、丹麦、荷兰、日本等国陆续归还了15万余件中国文物。趁着瑞士这股文物返还之风,我们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馆,不妨向瑞士学学,以正确的史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文物的未来流向。即便你们擦得去殖民掠夺的指纹,也抹不去一个民族世代留存的记忆。取之无道,有何道理不从速归还?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荟萃之地,岂能沦为人类文明的倒退之地?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能否成为保护文物安全的楷模,并积极推动政府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携手促进文明互鉴,当看其对待非法获取的文物的态度。

在文物追索这一重大命题上,无论前路几何,是否荆棘满布,文明国度的现代人类理应站在一起。(陶然)

作者/陶然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