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与狗还能否和谐共生?
全身20多处咬伤、右肾挫裂伤、右侧肋骨骨折——这并不是发生在野外的猛兽袭击,而是在一幢居民楼下,被黑色大型犬撕咬所致,受伤者年仅2岁。10月16日,发生在四川崇州的2岁女童被烈犬咬伤事件引发了强烈关注。现场视频之骇人,女孩受伤之严重,社会舆论之激烈,让人们不禁思考:当代社会,人与狗还能否和谐共生?
这当然并不是第一则“狗咬人”新闻,甚至也不是最触目惊心的一次。然而,女孩和大型犬的力量悬殊、母亲的拼死保护,以及狗主人接连两天的“神秘消失”,都使这起恶犬伤人事件引发群情激愤。
如今的舆论场,关于宠物的新闻,几乎到了逢狗必吵、逢猫必斗的地步。每当国内发生狗伤人事件,爱狗人士和恨狗人士似乎总是“针尖对麦芒”,一边是“我家狗狗很乖的,不招它不咬人”,一边是“流浪狗都该处死”。但是这次事发后,最早开始声讨黑狗主人的正是养狗群体。毕竟类似新闻一出,宠物狗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相比过去两极分化的争论,当下的谈论不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而是多了一丝冷静思考。
狗一直被看做人类的好朋友。从《忠犬八公》里催人泪下的永恒陪伴,到《一条狗的使命》中生命轮回的跌宕起伏,再到手机里柴犬表情包的治愈笑容,都体现着人与狗的双向奔赴。2023年,中国养宠家庭规模破亿,从2022年的9800万户增至10565万户,宠物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287亿元。这些数字都表明,宠物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较于一棒子“打死”或一味“盲目自信”,或许更值得思考的话题是:人类该如何与狗共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猫狗咬伤,位居世界第二。从2007年到2022年,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为17583人。虽然狂犬病发病量已经连续16年下降,但发病量即意味着死亡量——狂犬病接近100%的死亡率还是让许多人心生恐惧。
当然,类似悲剧发生后,一味怪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狗根本不懂这些。宠物虽然有灵性,却也有兽性,再温顺的狗遇到应激情况,也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要求宠物“自律守法”,无异于对牛弹琴。真正需要承担责任的,是养狗之人。
▲当地时间10月14日,3只宠物犬跟随主人在展示“奇装异服”。当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狗狗服装比赛在美国北加州小城贝尼西亚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许多西方国家,宠物狗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无论是逛超市还是坐地铁,都可以带上宠物狗——这是因为,当地都制定了聚焦于人的“养狗规则”,将风险控制在源头。在加拿大,狗主人必须接受资格审查,能否养狗、能养什么种类和尺寸的狗,每座公寓都会明文规定;在德国,居民养狗不仅要交税、买保险,还要考证,甚至要将狗送去学习礼仪;在美国,法律要求公共场所的烈性犬必须佩戴约束皮带和嘴套,一旦发现违反规定,执法部门有权将其充公或杀死,狗主人也要承担刑事责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这种“约束养狗人”的思路和做法,值得中国考虑借鉴,让“规范养狗”尽早成为社会共识。
童年时,拥有一只狗是无数小朋友许下的生日愿望;工作后,刚到家就有热情扑上来的宠物狗,总能帮我们渡过许多艰难时刻;年老后,身边有个萌宠陪伴,也让生活不那么孤单。对待宠物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希望宠物管理制度能够早日完善,让怕狗之人不再见“狗”色变,养狗之人也不再百口莫辩。(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刘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