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时空画师》让世界再聚焦中国的科幻叙事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8226749843

纵观科幻文学在中国发展的百年间,我们经历了对西方科幻文学的大规模翻译与模仿,逐渐发展至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在西方影响力增加,带有浓厚中国文化印记的科幻叙事逐渐形成。

在海漄的《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之前,很少有人会将中国历史与科幻小说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部小说的成功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科幻文学在中国发展的百年间,我们经历了对西方科幻文学的大规模翻译与模仿,逐渐发展至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在西方影响力增加,带有浓厚中国文化印记的科幻叙事逐渐形成。

这部刚刚获奖的作品灵感来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一副虚构的宋画创作过程与朝野权力斗争故事被巧妙地融入到科幻之中,给读者带来了十分新奇的体验。也许会有人质疑,带有如此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小说,外国人是否能理解?能否被感动?答案绝对是可以。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对亲朋的友爱,对社会的大爱,对生命的热爱,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足以打动所有人。海漄也表示,虽然各国文化不同,但人性上的东西可以产生共鸣,“(之所以获奖是)我们的民俗和历史元素可能对评委和观众产生了触动。”

      ▲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中)创作的《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图片来自新华社)

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科幻作品主导全球舞台。提到科幻作品,很多人脑海浮现出《星际穿越》《黑镜》等经典影视作品。不可否认,与西方200多年的创作历史相比,中国科幻起步较晚。大约在晚清时期,西方科幻小说被大规模引入中国,在之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科幻作品以翻译作品为主,指责“中国科幻缺乏想象”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直到刘慈欣《三体》的腾空出世,极具中国特色的作品才开始崭露头角。刘慈欣作为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无疑给后来的年轻作家们带来了无尽的激励与鼓舞。他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了约22种语言,美国流媒体巨头Netflix更是第一时间就宣布要开拍电视剧剧集。

与西方科幻视角里的“二元对立”关系不同,刘慈欣笔下的世界没有过多聚焦先进与落后、原始和现代,而是更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很多欧美科幻电影中,地球早已被人们废弃,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但《流浪地球》中主角团却“逆天”带着地球跑,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文学体验,“背着地球走”正是源自中华民族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

事实上,中国科幻从未缺乏想象力。无论是“金乌负日”还是“精卫填海”,中国古典历史、神话为科幻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都能在科幻作品中重获新生。正如同现在,一千多年的《千里江山图》从故纸堆走向世界。

如今,这一代科幻作家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最近十年达到的成就远超过去,中国的文化底色已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骨髓。在本届雨果奖颁奖典礼上,“60后”的刘慈溪将奖杯交给“90”后海漄,在两代科幻人的交接中,我们希望未来看到中国科幻作品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故事。(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晓秦

责任编辑:赵筱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