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万圣节过出“中国范儿”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8832750572

与其说这届年轻人让“洋节”串了味儿,倒不如讲是“老瓶装新酒”,“Z世代”的中国青年将万圣节过出了新花样。

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在万圣节前夜乔装打扮出行是万圣节的传统活动之一。10月31日晚,上海民众身着各式cosplay(角色扮演)装扮,成为街头“吸睛”的存在。而在此前的周末,“阵势”则更为庞大——甄嬛、财神爷、金角大王等各色中式元素出现在了当地商家举办的“万圣限定市集”上,场面好不热闹。有网民戏称:万圣节终于被我们“文化入侵”了。

  ▲10月31日晚,上海,民众身着各式cosplay装扮,成为街头“吸睛”的存在。(图片来自中新社)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按照西方传统,每到万圣夜,小孩子们便提起南瓜灯,穿上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装扮,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如此看来,“乔装打扮”只是万圣节庆祝活动当中的一环,甚至不是核心环节。而在上个周末的上海街头,从古装剧中的经典人物,到直播间里的影视明星,甚至是当下最火的“表情包”都被年轻人们cos了个遍,俨然成为活体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这一晚,你可以见到蹬共享单车的甄嬛,财神爷和石油大亨“同框”,“王菲”和“那英”再度《相约九八》……

与其说这届年轻人让“洋节”串了味儿,倒不如讲是“老瓶装新酒”,“Z世代”的中国青年将万圣节过出了新花样。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化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小”。放眼寰宇,地球上最遥远的距离也不超过24小时的直飞航程,点一点手机屏幕,就可以瞬时链接到世界的另一端。东西方的文化正在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每到春节,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英国伦敦眼、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日本东京塔、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桥……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纷纷点亮“中国红”。十二生肖的元素更是在各国的邮票上轮番登场。

中国生产的圣诞树、南瓜灯、雪人摆件……装点了一户户欧美家庭。“没有中国制造,圣诞老人可能要失业”绝不是一句玩笑话。正在召开的广交会上,欧洲采购商在忙着追加订单。

与此同时,“Z世代”年轻人也将“洋节”过出了“中国范儿”。“国民偶像”吴京、“国货之光”老干妈,以及让很多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鲁迅悉数亮相万圣节的街头。圣诞树为“福倒了”作背景、涮个火锅过圣诞等新方式也是屡见不鲜。

应当正视的是,从春秋诸子的“和同之辩”,到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以贯之。当时间的长河汹涌向前发展到今天,“Z世代”的中国青年将“洋节”过出了“中国味道”。(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志勇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