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从“吗喽”自嘲里感受年轻人的韧劲儿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9605794924

托物言志的自嘲,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哲学。他们收藏的表情、嘴中的梗,或许未来还会不断上新和迭代,但他们积极的心态却如“赴西天取经”般执着。

“吗喽”一词近日爆火,并成为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圈中的“顶流”。“鱼哭了水知道,猴哭了谁知道”“猴儿有泪不轻弹”“哈哈,拿命换来这么点”……这些吗喽表情包、吗喽文学、吗喽视频俨然已成为这届年轻人社交的必备素材。

吗喽是广东、广西方言中“猴子”的意思。今年初中国网友催促广西商家快速上市砂糖橘,商家自嘲“吗喽的命也是命”,吗喽的名气就此打响。

吗喽能占领年轻人的生活圈,主要是它的形象很容易让人“破防”,也满足了年轻人“自嘲”的需要。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学生们面临着考试、升学、就业的“五指山”,打工人面临着房屋还贷、养家糊口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个人心中难免产生挫败感、渺小感、无力感,迷茫感。近年来,“躺平”“我太难了”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悲伤蛙”“鼠鼠”被很多年轻人作为了“精神图腾”,这背后更多都是一种诙谐自嘲。

与以前的汪星人、喵星人等不同,与人类高度相似再配以迷离眼神的吗喽,可以更好演绎出打工人那股疲惫状态。吗喽有成为“齐天大圣”的梦想,却必须接受眼前生活的苟且,同样像极了一些“意难平”的年轻人。

  ▲2021年11月,北京,市民在幽默书店选购图书。(中新社资料图片)

不过,这种自嘲并非是自我贬低和自我矮化,也并非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林语堂在《幽默杂话》中写道,中国人天生富有幽默,并将这种幽默带到了文学中,并形成了俳谐文学(指具有诙谐、幽默、讥刺、讽谕甚至调笑性质的文学)。自嘲文学是俳谐文学的重要分支,老丑、迂阔、失志等内容是自嘲文学的重要主题。汉朝的东方朔、晋朝的陶渊明、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陆游等诸多文人都曾借笔墨聊以自嘲,但他们也都是发发牢骚、排泄愤懑,并未停下追求抱负的脚步。

近日,中国年轻人借吗喽自嘲,也是在以戏谑的方式排泄情绪、释放压力、治愈自我,然后重新出发。就像过去很多年轻人嘴上喊着要“躺平”“我太难了”,但绝大多数人也只是过过嘴瘾,心理和身体层面从未停下脚步,依旧全力以赴。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近年这首名为《孤勇者》的歌曲很受年轻人欢迎。这种不经意的情感共振,何尝不是年轻人骨子里不服输、顽强劲儿的真实写照?

托物言志的自嘲,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哲学。他们收藏夹的表情、嘴中的梗,或许未来还会不断上新和迭代,但他们积极的心态却如“赴西天取经”般执着。(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骆栋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