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关注张桂梅与学生们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期望有更多深入挖掘真实生活经历的电影问世,看到对张桂梅校长更为深刻的呈现,以及更真挚的女性故事。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华坪女高的校训点亮了无数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也是电影《我本是高山》的创作初衷。然而随着电影开启点映,巨大的舆论争议却随之而来,愤怒的质疑者、愤怒的支持者、愤怒的编剧、愤怒的路人……网络弥漫了怒气与怨怼,在这股乌烟瘴气中,是否还有人记得电影原型张桂梅校长本人和她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动人故事?
▲图为《我本是高山》电影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本次电影争议的核心在于,观众对电影的期望与剧情改编之间的落差。张桂梅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她曾怒斥只让儿子上学不让女儿读书的母亲、坚持把学生送进考场后才去医院切除2公斤重的肿瘤……她茕茕独立奔波于大山之间,打破愚昧落后的枷锁,拉住大山深处女孩的双手。以这样一位女性为原型的电影,观众的期待值自然拉满,但电影展示出的内容让不少人高呼“魔改”。
有网友反映,电影把原型酗酒父亲改成了酗酒母亲,把支撑张校长的信仰变成了过世丈夫,还对比留下支教的男友和“吃不了苦”回城市嫁人的女友,有抹黑女性形象之嫌。另外,“女孩不上学,是为了逛街买衣服去网吧”的剧情,也备受批评,在网友看来,这一情节淡化了农村严峻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简化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面对不满的观影者,电影的一位编剧愤怒“下场”,洋洋洒洒的几篇文字怒斥观众的批评是无稽之谈,并指责观众没有看懂电影,一些粗鄙的字眼再次激化了舆论。
关于电影是否歪曲了张桂梅,除了她本人之外,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她带学生参加电影路演,并接受电影频道采访来看,她至少是认可这部电影的。就像有网友说的,“虽然有戏说成分,但瑕不掩瑜,这依旧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电影是文艺创作,创作必然涉及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和设计,真实百分百还原只能在纪录片中实现。我们相信,电影制作方一定出于致敬张桂梅,才选择了这个市场并不多见的题材,是将一份爱与善良的接力。对此,电影制作方应该虚心接纳批评,客观考量这份批评的含金量,而不是“一杆子打死”质疑声音。毕竟观众对这部电影有期待,才能敦促电影业更好地发展。
当然,如果观众只是就事论事评价电影情节,多激烈也无可厚非,但后期的舆论已经从“情节设置是否含有女性刻板印象”转向“男导演拍不好女性题材”,性别对立的火药味弥漫舆论场。这是没有理智,也没有价值的声音。当下,电影还未公映,已经有很多还未观看电影的观众被“吓”到,张桂梅校长的伟大事迹不应被这样过度炒作。我们期待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关注张桂梅与学生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我们期望有更多深入挖掘真实生活经历的电影问世。我们希望看到对张桂梅校长更为深刻的呈现,以及更真挚的女性故事。(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