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去标签化,让真正的人才有货真价实的“帽子”和“位子”,防止以“帽”取人的负面效应。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其中,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对此,颜宁在深圳的一场论坛上回应说,“帽子”不能改变你这个人,更在意为科学史留下了什么。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的这种"清醒"显得有些另类。而事实上,被称为“学术女神”的她,一直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
▲颜宁。(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我从没有想过科学界有没有圈子这个问题,如果真有,我也不混圈子。”她曾在微博写道。2017年,时年3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曾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名单,成为当年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但最终遗憾落选。颜宁对此表现得毫不在意。她说:“科学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种title(头衔)。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
在名利面前,颜宁表现出的冷静,使她在中国学术界显得有些“非主流”。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高校内,一些人才整日忙于立项、评估、总结、汇报,夜以继日地追评奖、争“帽子”,谋名誉,以此提升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条件。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又会被安排参与一些会议接待与应酬活动,这必然挤压做学问的时间,导致“出头”更难。
回望历史,颜宁的选择,当然也不只是她自己的选择。做学问不是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某种程度上需要“孤独”,要习惯“坐冷板凳”。
老一辈学问家将清幽僻静的学术环境看得无比重要,钱钟书治学论道的一段话流传甚广,他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从学术生产与社会期待而言,学者的身份就应该纯粹一些,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学者当“以学术为志业”,科研就是学者的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年来“让科研人员回归书斋,回归实验室”的风气日益显现。去年中国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酬性活动”,这被视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交际负担、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的切实举措。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启动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行动,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对人才去标签化,让真正的人才有货真价实的“帽子”和“位子”,防止以“帽”取人的负面效应。
一言以蔽之,颜宁面对名利的清醒,不应只是她一个人的清醒,而应成为中国学术界一股源源不息的清流。愿更多中国学者能如顾炎武所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