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为期近一个月的第十届京剧艺术节在成都举办。京剧展演、展览和影片接连推出,掀起了又一波“京剧热”。
9月到12月,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举行路演,所到之处场面热烈。前不久,上海举办了“梅兰芳在上海”特展,近半数展品是首次展出,也吸引了大量观众。12月15日,为期近一个月的第十届京剧艺术节在成都举办。京剧展演、展览和影片接连推出,掀起了又一波“京剧热”。
京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被誉为国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体系也和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京剧形成于北京,但并非北京的地方戏曲,它能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因为从诞生起就博采众长。众所周知,京剧起源于“徽班进京”,“徽班”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起初活跃于皖赣苏浙等省。“徽班”进京后,采纳先行流入北京的高腔(即京腔)、秦腔等所长,并为适应北京观众习惯做出改良。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加入徽班,徽、汉、秦、西皮等南北各地50多种戏曲声腔融合,逐渐发展成“皮黄”,也就是京剧。清末民初时期,京剧表演体系臻于完善,出现了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艺术家。
▲2022年1月,参观者观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同光十三绝》。(中新社资料图片)
京剧艺术长期保持活力,得益于京剧艺术家们不断吸收新老艺术成果。梅兰芳将昆曲唱腔和表演风格融入京剧,给以高亢、浑厚见长的京剧添加了细腻的表现力。程砚秋留学法国,学习歌剧表演,将咏叹调等西方表演方式融入京剧,创造出了演出悲情戏时极具爆发力的“程派”唱腔。京剧很早就和电影结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谭鑫培的《定军山》,这部影片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京剧艺术家不仅在唱腔、表演等方面精益求精,还不断创作、改编新戏,他们还得到文学界支持,齐如山、李释戡等人曾长年帮助梅兰芳编、改剧本。
京剧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作为最具国际声望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多次到美国、日本和苏联访问演出,他在美国的演出引起轰动,和卓别林等艺术家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梅兰芳在苏联期间,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表演艺术进行对话交流,还开设讲座。他关于“间离和共鸣”的理念以及现场演示给布莱希特提供了重要启示,布莱希特也基于此提出了陌生化效果、蒙太奇手法等艺术处理方式。京剧在欧美日等地有大量的爱好者,日本歌舞伎名家坂东玉三郎还曾为学习京剧,专程到中国拜访京剧名家梅葆玖。随着京剧在欧美日等地流行,京剧表演方式也被各国艺术家所借鉴、吸纳,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舞蹈与铁路》获得评论界赞誉,就和采用了京剧化的程式表演有关。
当代京剧演员们延续了前辈不断改良和吸纳新艺术手法的传统,《安国夫人》把LED数字虚拟影棚技术应用于京剧电影摄制。戏曲理论界、文博界也积极进行京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文物研究,挖掘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魅力,力求重现它昔日的辉煌。这些都让京剧的活力得以延续,也是京剧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但在京剧传承和发展中,仍有两大顽疾需要克服,一是创新和保护未能兼顾,在积极发掘新剧目、新表现手段的同时,一些优秀传统剧目和传统技艺濒于失传;二是重表演、轻理论,教学方面也主要依赖“手口相传”,限制了京剧的研究和推广。要解决这些问题,京剧界还需更加重视创新与传承、表演与理论的结合,还可将数字化等新技术用于京剧艺术推广和传统剧目、传统技艺的保护之中。(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