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下一次“80%清华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的新闻,让我们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让它在互联网的嘈杂声中逐渐平息。
“80%清华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这样一则耸动的标题近期席卷互联网,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真相并非如此。1月17日,清华大学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发布辟谣声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8.0%。从80%到8%,如此悬殊的数字背后引发思考。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尖端的学府之一,肩负着社会期望和巨大压力,任何与之相关的事件都会被放大并引起极大关注。事实上,“八成毕业生出国”的争议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清华大学此前也进行过辟谣,然而每次这个“新闻”出现,总会引发激烈讨论。为何如此?
笔者认为,这样的误传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源于人们对清华学生的刻板印象。清华大学曾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高峰的代表,但这并不能被简单地解读为“选择出国”,并且之前的一些现象并没有延续到如今。随着中国飞速发展,国内高等教育建设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学生选择在国内发展。在中国高校中,清华8%的出国深造率并不算高。
▲毕业生们走出学位授予仪式会场。(中新社资料图片)
那8%的学生出国是否合适?客观来说,并无不妥。中国一直奉行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方针。这不仅是对留学生的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寄托了对他们在国内发挥专业知识的期望。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这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留学选择的背后既有个体发展的追求,也反映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也都曾踏上海外留学的道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数学家华罗庚等人,他们穿过滚滚时光的红尘,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在这不断变迁的时代长河中,他们的贡献让中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出国留学并不代表一去不归,很多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根据清华校友总会“清华人”小程序的注册信息,近20年的时间里,出国留学的清华学子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回国工作,在各个领域发挥中坚力量。这不仅是清华大学的特例,近40年里,海归人数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群体的86.28%。
在这个多元、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我们应该信任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面对下一次“80%清华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的新闻,让我们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让它在互联网的嘈杂声中逐渐平息。(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