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AI技术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们要以审慎但不失乐观的态度来引导其发展。毕竟历史的长河中,科技终将会消解分歧,重塑新的生活。
人类如何抚平离别之痛是一场持续一生的考试,我们宛如置身于一座无法逃脱的迷宫之中,被无尽悲伤的情绪包围。当下,人工智能(AI)拿出一份参考答案,只要填上这份答案,就能够重新聆听逝去亲人呼唤我们的名字,获得再次与他们沟通、弥补遗憾的机会。这样的呼唤,有多少人能够置之不理?
知名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复活”了女儿,并让“女儿”为妻子唱了生日歌;辽宁一男子用AI换脸“复活”病逝的父亲,宽慰年过九旬不知真相的奶奶;一家公司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让600多个家庭“重聚”……从上百份感人至深的评论中,我们看到了“科技向善”的正确打开方式,给生者一份慰藉。
当科技的进步能够满足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心灵需求,抚慰人心之痛。这样的技术,或许正是人类推动科技发展的本意所在。
▲电影《流浪地球》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利用科技“复活”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让她以数字人的形式,得到“永生”。(图片来自《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死而复生”。比如近期,被“复活”的AI乔任梁、AI李玟的家人就明确表示“不适”“要求相关下架视频”。毕竟逝者已经离开,“自欺欺人”只会使自己更难走出失去的痛苦。
AI“复活”逝者,实质上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把逝去亲人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等信息输入系统,创造出一个数字化形象,使其拥有逝者的性格、外貌等特征。越详细的信息录入,数字化形象则越精准。而这项技术必然伴随一系列伦理问题——用逝者生前影像样本克隆出来的“亲人”,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人吗?逝者又真的想“复活”吗?“AI复活亲人”的行为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数字永生”后,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除了伦理方面的考量,我们也应警惕法律风险,以避免复活的“人”被用于不正当目的。在“AI复活亲人”的过程中,个人数据至关重要,“复活”的价格从最低20元到最高1万元不等,数据泄露风险极高。今年315晚会曝光了多起利用AI技术换脸变声成亲人,实施诈骗的案例。
为此,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使用范围和限制,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去年,中国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本月,欧洲议会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或也可为我们提供参照范本。这项法案将AI技术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并设置了相应的护栏,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或许这部法案将成为“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可信人工智能的全面、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为AI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除了法律和伦理层面的考虑,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至关重要。尽管AI“复活”亲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部分群体的心理需求,但它并不能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有人看到AI复活技术后,回家却找不到一张可以提供的照片,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下与家人的连接?现在,AI技术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们要以审慎但不失乐观的态度来引导其发展。毕竟历史的长河中,科技终将会消解分歧,重塑新的生活。(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