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以很“凡尔赛”的方式,恰逢时机地提醒世人,当我们追溯穿越万水千山的文明对话时,当我们回望中法建交60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该把目光凝在何处。
当四月的晨曦照亮古老的故宫文华殿,一扇通往波旁王朝的木门正缓缓打开。一个个夺目的玻璃展柜里,来自故宫和凡尔赛宫的200多件珍贵文物寂静又庄严地展示着一段纵横300年的历史记忆,也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画卷。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近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将两个看似久未谋面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惊艳了世人。当参观者顺着展览路线,认真追寻中法交往的足迹才恍然发现,三百多年前,这两大文明的相遇相知始于东西两大宫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4月1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开幕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图为嘉宾参观《清人绘雍正帝洋装像屏》(清代)。(图片来自中新社)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这封由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存放的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皇帝的一封信,清楚明了地记录了这位“太阳王”对他眼中“伟大的”东方君主的赞扬,他将康熙称为“最亲爱的好朋友”……不仅如此,18世纪的第一个新年,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办了以中国为主题的舞会,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狂热推向历史的高峰。
彼时法国,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宫廷,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最后波及整个欧洲的“中国风”热潮。而彼时欧洲,丝绸、瓷器等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贵族阶层争相抢购的时尚单品,中国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礼仪制度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雨果、伏尔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后来享誉世界的先哲巨擘。
展览中,与这封珍贵信件具备类似意义的展品很多,刻有中法皇室标识的老怀表、雍正帝洋装像屏、万国来朝图,每一件器物、每一幅绘画,都是中法跨越山海“双向奔赴”的真实记录,也是300多年来文明交融的历史缩影,最终化为历史的注脚,认流年似水,岁月如梭。
时光的脚步来到60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中法两国毅然做出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续写了康熙大帝与“太阳王”的友谊,也为上世纪的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从此,紫禁城与凡尔赛宫一次次碰撞出工业时代的火花,也为中法民间友谊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大儒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此次,紫禁城又以很“凡尔赛”的方式,恰逢时机地提醒世人,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追溯穿越万水千山的文明对话时,当我们回望中法建交60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该把目光凝在何处。
梨花风起正清明。文华殿内外的芬芳正将中法交往的历史全貌还原给前来探访过去的你我,并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好奇却又彼此倾慕的启蒙时代。(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