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青团吸粉年轻人,靠的不只是“色香味”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12293031000

青团出圈靠的又不只是色香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清明节,一种叫青团的美食成为“顶流”——线上登上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畅销榜,线下吸引食客排起长龙采购品尝。某电商平台显示,这几天青团热度上升了424%。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道传统点心,又称艾团、清明团子,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馅儿料,甜而不腻,且带有清淡悠长的清香。据悉,青团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中国年轻人是青团的主要的购买、尝鲜群体,也在青团“出圈”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日,从各大高校到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年轻人为这种美味排队的身影。他们不仅爱上这种美食,还通过社交媒体广而告之。还有不少年轻人,甚至下厨房自制青团。年轻人从“尝鲜者”变为“领鲜者”,也让这种味道飘到了海外。

  ▲上海德兴馆今年推出传统豆沙、咸蛋黄肉松、黑松露菜肉、鲍鱼陈皮猪肉四种口味的青团。(图片来自中新网)

青团吸粉年轻人,与它的颜值、美味大有关系。

青团,颜色油绿如玉,满是春天的气息和味道。咬一口,仿佛就留住了春天。在外形上,青团也施展了72变。三角福袋、小猪、兔子、小熊等各种新奇形状,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馅儿料上,青团早已不局限于豆沙、莲蓉、芝麻,而是上演了花式“上新”,大搞“联名跨界”。豆干、荠菜、榴莲、芋泥、腌笃鲜、茉莉、蓝莓、蛋黄肉松……如今的青团可谓包罗万象、荤素皆备。它的“包容”,让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征服了更多人的味蕾。

不过,青团出圈靠的又不只是色香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时令里藏着健康养生的“密码”。从古至今,顺应大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季节、节气享用与之对应的食物,已成为中国的一门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二十四节气,每个也都有各自的“食谱”。大暑时,中国很多地方就会食用具有消暑功效的“烧仙草”;处暑时,人体容易产生秋燥,很多地方便要吃鸭子用来滋五脏。中医认为,清明时节人体肝气最旺,肝气过旺则会影响脾胃,饮食方面则应注重柔肝养肝。青团具有护脾养肝的功效。

中国时令、节气里也有满满的“仪式感”。今天的中国年轻人非常在意仪式感,以获得某种情感、社交等需求。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成受访青年会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仪式感。

中国传统节日、时令,与平日里最大的区别在于注重仪式感。立春时踏春、端午时赛龙舟、中秋时赏月、谷雨时吃椿芽、春节除夕时守岁……近年来,这样的仪式感吸引了中国年轻人参与。食用青团既是因时而食,也已演化为清明节的一种仪式。

近年来不少商家借着节令、季节、时节的“东风”推出一系列美食和营销方案,并让“围炉煮茶”“秋天第一杯奶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这次青团出圈也再次提醒中国商家,“打文化牌”仍大有可为。(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骆栋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