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714955097656

农场与餐桌转换之间,在筷子与刀叉、豆腐与奶酪、白酒与红酒的交错中,中法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推进,民众餐桌选择日益丰富,饮食文化交流持续深入。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建交以来,两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各领域合作枝繁叶茂,不断向前推进,持续取得成果。

新甲子开启,以“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为代表的农食合作,已成中法合作新领域,为深化中法合作,又添靓丽“名片”。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在中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利民“友谊之桥”。

  ▲2023年4月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图片来自中新社)

这座利民“友谊之桥”的搭建,得益于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递进深化,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国,蕴藏着巨大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化、多样化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法国方面,作为欧盟最大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主要农产品、农业食品出口国,农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对外贸易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农食领域的深化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符合双方利益。

近年来,随着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加深,两国经贸合作日益深入。

在农食品领域,法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市场、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2023年,中国自法国进口农产品469.5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9年增长50.5%,2024年一季度进口值接近100亿元。在互利合作背景下,法国越来越多乳制品、猪肉、红酒等进入中国市场,走上中国千家万户餐桌。

  ▲2023年8月17日,2023(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幕。图为来自法国的各类酒品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利民“友谊之桥”的畅通,离不开开放的政策和高效的机制。

中国与法国在欧亚大陆两端,相隔一万多公里,要足不出户吃到最地道、最新鲜的美食,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通畅是关键。

千百年前,距离成为阻隔饮食与文化交流壁垒。今天,伴随畅通高效的食品加工、物流运输、质量检测、餐饮服务等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的建设,加之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一箱箱来自法国的产品,已可便捷、快速、高效送达中国千家万户,消费者在家门口便能买到、品尝到质优价平的法国农食品。

据悉,最快只需48小时,就能把法国农场的农产品端上中国人餐桌。

今天,中国食品已从只对准华人的有限市场,进军到欧洲庞大的主流饮食市场。通过这一渠道,中国的优质农产品也能更便捷进入法国市场,为法国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食品选择。

  ▲2023年3月,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世界美食之都”佛山顺德举行,多国大厨在“预制生活飘香全球”预制菜烹饪交流研讨会上展示厨艺。图为法国大厨Peguillet Hugues制作法式糕点。(图片来自中新网)

利民“友谊之桥”的深入人心,也同时体现在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可,彼此之间的欣赏。

中法是农业大国,更是美食大国,都创造了独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饮食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菜系、东西方餐饮的重要代表,中餐和法餐俘获了全世界的“味蕾”。两国虽处不同文化环境,但民众都对美食由衷热爱。于是,在饮食文化上,法国人和中国人总能找到共同语言,相互对话。

17世纪中期,中国茶甫传入法国就颇受欢迎,先是皇室贵族趋之若鹜。据文献记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经常喝茶缓解痛风,路易十五仿照中国使用瓷器,替代传统银器饮茶。后来,茶成为风靡各阶层的时尚饮品,巴黎开起越来越多茶室,配合蛋糕和甜点的法式下午茶,与喝咖啡一道,成为法国人流行的生活方式。

  ▲2023年“国际茶日”,中国茶亮相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用板蓝根蜡染制作的陆羽《茶经》也在此次国际茶日活动上展出。(图片来自中新网)

20世纪初,中餐传入法国。1914年,旅法华人李石曾在巴黎开办中华饭店,成为法国最早中餐馆之一,当时法国著名汉学家赫里欧、孟岱和政界、文艺界人士经常光顾。随着赴法勤工俭学和华工潮的到来,法国中餐馆的增加,犹如雨后春笋。

同时期,中国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也出现了一批以法餐为代表的西餐厅,法国的葡萄酒、面包、咖啡、奶酪和餐饮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2023年,已在中国生活十余年的法国“面包达人”苏三米在他名为“Mon Epoque”的面包房里整理法式面包。(图片来自中新网)

如今,中餐馆已遍布法国,法餐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大选择,诸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法厨艺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双方饮食习惯、烹饪方式产生更多交流、融合,也让两国民众更加接受和喜爱,称赏对方的饮食与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令人享受和抚慰人心的交流方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农场与餐桌的转换之间,在筷子与刀叉、豆腐与奶酪、白酒与红酒的交错中,中法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推进,民众餐桌选择日益丰富,饮食文化交流持续深入。随之,双方的友谊也愈发坚固。(完)

作者/崔白露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